第(1/3)頁 李定國急匆匆趕回昆明,想要匡扶大順朝綱的時候,他的對頭吳三桂則在已經抵達了大明西都武漢府。 把吳三桂叫到武漢府的,當然是御駕親征的大明天子朱慈烺了。雖然朱慈烺覺得滅亡大順朝的時機可能到了,但他并不打算趁人喪而伐——還是要給李來亨一點時間,把他的阿達李過給風光大葬了。 倒不是朱皇帝宅心仁厚,而是他知道李來亨也是狠角色!這家伙乍一看好像是順三代,但實際上還是個順一代,他打小就在李自成、李過軍中廝殺,戰爭經驗非常豐富。而且大順那邊是皇爺垂拱,太子撫軍,八王議政......李過這個皇爺并不是獨裁君主,而撫軍的太子李來亨也不是養在深宮的李阿斗。 所以少了個李過,大順軍的大戰斗力也不會馬上崩盤,也不大可能發生內訌——根據可靠消息,李來亨的兒子李繼成大掠印度,一把撈到了800萬兩銀子,還領回來不少胡姬、名馬,有了那么多的銀子和好東西還有美人兒在手,就是讓崇禎去替李來亨當大順的三代皇爺,也沒有擺不平的道理。 不過在朱慈烺看來,大順朝的武力,還是不可避免的要走下坡路了。不是因為沒了李過,而是府兵制的特性和李繼成的印度洋財決定了大順府兵就要不行了...... 大順的府兵制,說穿了就是60萬個軍事承包商,承包兵役然后領取土地,通過經營土地的收益支付兵役的費用,如果還能多一點出來,那就是利潤了。 實際上,這就是一門生意啊! 雖然大順朝最歧視商人,一門心思要抑商,但是大順的統治基礎府兵戶,其實就是一群小本經營的戰爭商人。 既然是商人,就得考慮盈利啊! 和吳三桂打生打死肯定能有多少盈利?不虧死已經不錯了! 而和天竺打仗,無論能不能入主,發財是必定的......那地方兵弱錢多,而且還有荷蘭印度海盜公司那么有實力的合作伙伴,一起從海路入侵搶錢,一準能賺個盆滿缽溢的。 所以商人的逐利性決定了這群大順府兵戶必然會哭著喊著南下去搶印度的...... 而有了印度這個兵弱錢多的去處,被派到陜西、四川、湖廣戰場上和明軍拼命的大順府兵還能有什么士氣? 不患寡,而換不均啊! 當然了,李來亨還可以撒錢放賞鼓舞士氣......不過,他的強盜兒子能去印度搶錢,卻沒有辦法把印度的糧食、棉布和其他雜七雜八的物資都運回大順本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