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張獻忠的四大義子中,孫可望有相材,艾能奇有將材,李定國有帥材,而最善于謀劃大局的軍師則是劉文秀。 所以在大順的八王議政體制中,孫可望和牛金星、顧君恩搭了班子,是大順國實際上的宰相。艾能奇則長期駐守成都,擔任各方應援使,同時還負責震懾烏斯藏。劉文秀則和宋獻策一起主持大順的軍師府,居中策劃。 劉文秀輕輕搖頭,道:“南進是一定的,太子(李繼成)在天竺發了橫財,自是人人眼熱,所以南進是大勢,阻擋不住的。” “上一回天竺人不曾防備,這才讓太子得逞,下回怎么會有那么大的機會?”李定國還是不死心,想要說服劉文秀。 劉文秀道:“天竺海岸綿長,本就難以設防,而且國中群雄并列,互相征伐,大有可乘之機。以太子之善戰,以長征府兵之精銳,大有可乘之機!” “朱家皇帝已經移駐武漢,號稱御駕親征,眼看就要大舉來犯,此時南進一定會動搖人心......南進是發財,北守是拼命!” 李定國又提出一個理由,而且還說了大實話。 北上其實是不存在的,他在陜西作戰的目的是北守——守住秦嶺大山,擋住想要南下的大明軍隊。 劉文秀反問:“如果全力北守,就一定能守住嗎?” “這......”李定國遲疑了。 他是陜西前線的主帥,當然知道戰事非常艱難! 拋開大順軍的戰斗力弱于明軍不提,后勤的困難也越來越大,所以前線將士的供應非常緊張,而且在陜西服役的府兵大多處于“虧損”狀態——朝廷發給的銀錢和自家土地的收益,已經不足以覆蓋兵役和越來越大的家庭支出。 孫可望嘆了口氣,道:“額們大順的府兵制是不能長期持久的,現在的60萬府兵戶已經快把川人吃干抹凈了,卻依舊吃不大飽......而這60萬戶還得繁衍生息,將來可怎么辦?不讓丁余入伍嗎?丁余吃誰的?而要繼續擴充府兵,田又在哪里?” 府兵制乍一看是非常理想的軍制,以田養士,寓兵于民。但是真的用起來,就會發現存在硬傷。 這個硬傷就是必須不斷獲取不需要大量投入就可以產生收益的土地——想要將西北、蒙古、南洋那些沒有開墾的生地交給以打仗為本的府兵去開拓,其實只是美好的幻想。 因為開拓生地投入很大,風險也很大,必然會出現大面積的虧損,當然也會有人經營得法,發家致富。而虧了血本和發家致富的府兵,都將無法繼續服役。 所以對大順府兵而言,最理想的擴張方向還是陜西和湖廣,直接奪取熟地當軍事地主,風險小,收益也穩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