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慈烺知道鄭森的話多半是真的,因為在原本的歷史上,鄭家就把臺灣經營成了一個可以和整個大清朝對抗的基地,一直抗拒了四十年之久。 如果年年虧本,根本用不著施瑯攻臺,自己就虧死了。 雖然明鄭集團最后還是敗給了龐大的清王朝,但是他們也讓清王朝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這種代價甚至演變成了兩顆足以讓清王朝覆滅的毒瘤! 其中一顆毒瘤叫遷界禁海! 在歷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為了對付臺灣島上的鄭家,甚至采取了殺敵一百,自損三千的遷界禁海,根據當時人的記載“勒期僅三日,遠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騎即至,一時蹌踉,富人盡棄其貲,貧人夫荷釜,妻襁兒,攜斗米,挾束稿,望門依棲。起江浙,抵閩粵,數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盡流移!” 光是在這場遷界禁海之難中,東南百姓死者就數以十萬計! 連大漢奸李永芳的次子李率泰(本時空已經被凌遲)都在遺疏中交待說:“臣先在粵,民尚有資生,近因遷移漸死,十不存八九。”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康熙年間的遷界禁海之策,是繼東南、閩粵等地的屠殺政策后,對東南沿海經濟的又一次沉重打擊,同時也最徹底的將中國封閉了起來——這種封閉的力度遠遠的超過了明朝的閉關政策。因為明朝再怎么閉關,也不可能把沿海地區全部清空,考慮到封建王朝的管理能力,只要不清空沿海,就沒辦法真正阻止海上的往來。 所以明朝真正的海禁實際上只是從大規模下西洋結束(官方的下西洋行動存在,就不能算真正的海禁,否則的話禁止私人進行海外貿易的西班牙也得算海禁國)直到嘉靖倭寇大起,前后也就一百余年。而且封鎖的也不牢靠,要不然嘉靖年間那些出口轉內銷的大倭寇哪兒來的? 而康熙年間的遷界禁海,可以說是真正斬斷了在晚明時代已經非常暢通的中外交流渠道,也關上了一扇扇可以眺望世界的窗口。 后來清朝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各種改良救亡都進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斷太久——廣州許是個例外,但是其他地方的中國人,特別是統治階層脫離世界實在太久了。 連林則徐這樣的福建士大夫居然都不知道洋人的膝蓋可不可以彎曲,清朝的封閉就可想而知,遷界禁海的后遺癥也可想而知! 而另一顆毒瘤則是洪門!洪門雖然不一定是鄭成功所創立,但是其誕生肯定和陳永華以及鄭明集團有關。 后來領導排滿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中山先生,也是洪門弟子!而革命黨人中的許多骨干也有洪門背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