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外觀極其雄壯,但是內部有顯得非常簡陋的安北節度使司管轄的集寧衛棱堡的軍民指揮使司公署里面,一群穿著有點骯臟的皮袍子,腦袋上的發髻油光锃亮的集寧衛下面的千戶官百戶官們,正坐在馬扎上面,好奇的打量著今日駕臨此地的貴客。 現在的大明十幾二十個軍鎮,大多恢復了衛所、千戶所、百戶所的設置。不過這些衛所、千戶所、百戶所和明初的衛所、千戶所、百戶所還是不大一樣的。它們管轄的不是人口(戶),而是軍役田(牧場)——現在不是明初,那時候人少地多,管住了人也就管住了地。如今的大明有兩億人,雖然比不了后世的十幾億,但是相對良田和草場來說,人還是多了。 人一多就不好管了,因為管人得管飯??!理論上衛所的土地是用來養兵的,但在實際操作中,養人總歸比養兵重要。無論是普通軍戶家養育子女,還是高級軍戶養兒育女,要緊程度肯定超過養兵。如果土地管夠,那都不是問題,人越多越好......可土地要是相對不足,麻煩就大了。養人的費用必然會侵占養兵的費用,等到用兵的時候就沒了。 所以那些自治程度很高的軍鎮,就開始推行“兵役田”制,不再管多少戶,只管多少地。把土地(牧場)或分配(功臣)或發包(普通軍民都可以承包),然后讓承接土地的軍民出丁當兵或出錢交稅。這樣管理起來就方便多了,軍鎮只要依著田冊管下面要人要錢就行了。 實行“兵役田”制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行流官治理和考成管理了。如果管人戶的話,那就很容易形成層層依附,牽一發動全身,要整頓就太難了。 不過這種管地不管人的辦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沒出路的丁余太多了——因為在管地的情況下,完不成兵役也交不上錢是要收地的。在這種情況下,下面承包土地的軍戶民戶都不大肯養閑人,也養不起??! 所以沒出路,也沒有產業的丁余就多了起來,成了一個讓北方兵鎮頭大的問題。 好在大明朝這些年到處擴張,而且朝廷還從軍鎮招募童軍,所以北地軍鎮的丁余總還有地方可以去處,不僅有去處,而且還能挑挑揀揀。 頭一個好去處當然是當童軍了——這幾乎就是北地邊鎮少年的登天之路!這些年,大明陸軍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新任軍官是童軍出身的。 另外,還有許多童軍在退役后考取了文官,成為了衣食無憂的官僚。而這些飛黃騰達的童軍官員,往往還能夠娶到應天貴族和東南資本家出身的妻子,這可都是帶著大筆錢財嫁給他們的......這些人說穿了就是從底層逆襲,進入了大明王朝的統治集團了,作用和天方教那邊的進口“小閣老”差不多。 第二個好去處則是跟著大明的王爺或是藩鎮的少主們組團外放......那是去充當走狗爪牙的,大明的“軟飯王”們也不能只依靠老丈人,也得有自己人。這群走狗爪牙雖然不一定能當上官,但是肯定可以分到一大片土地,上升的機會也多,比在本鎮苦哈哈熬著強多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