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新洲合眾國海軍艦隊的實力其實也不弱,其中的主力就是被大明海軍淘汰的老式“府型”戰列艦。 這一型戰列艦的載重噸位和火力都不弱,擁有32門15斤長炮,以齊射的彈藥投放量計算,火力和新式的太平洋甲型完全一樣! 只是“府型”戰列艦使用的15斤長炮射速比12斤長炮慢,而且火炮的數量也少了8門,所以在實戰中的彈藥投放量遠遠比不上12斤長炮。雖然15斤釘頭彈的破壞力要比12斤釘頭彈更大一些。但是對木質船殼而言,12斤(磅)釘頭開花彈的破壞力都過剩了,哪兒用得著15斤的彈藥? 12斤(磅)釘頭開花彈如果不能直接貫穿木殼(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貫穿),也能跟個釘子一樣插在木殼上,轟的一下炸開還能不碎嗎?要不碎,那還是木頭嗎? 所以12斤(磅)炮就成了各國海軍的標配,至于更輕的開花彈,則因為鑄造起來不大方便,成本反而比大量生產的12斤(磅)彈藥更高,而且也不太安全——彈重過輕意味著彈殼太薄,不僅鑄造困難,還容易被長炮較高的膛壓壓碎。 而12斤(磅)開花彈在目前技術條件下,肯定是一個最優的選擇。 除了32門15斤長炮的威力不如40門12斤長炮外,“府”型戰列艦的防御也不如人意——倒不是它的木殼不好(也沒鐵殼?。?,而是炮艙、彈艙的設置不合理。彈炮分離的設計乍一看似乎可以避免炮艙被打中后引爆彈藥,但是在實戰中卻發先炮艙被擊中時,其內部多半會有一些開花彈,所以引發殉爆的概率極大! 而且彈艙被擊中的后果,經常也是致命的!所以炮彈分離的艙室不僅不能減少危險,反而增加了殉爆的風險。 另外,兩門大炮共用一個炮艙的設計也不合理——因為只要有一發炮彈擊中炮艙,就能讓兩門大炮失去作用! 正因為這些難以修改的缺陷,大明海軍在擁有了新式的太平洋型戰列艦后,就開始逐步淘汰老式的“府”型。不過也沒有把它們拆了,而是轉賣給了富裕的新洲合眾國海軍、日本王國海軍、暹羅王國海軍。 此外,包括一官黨商行、海沙幫商行、太平洋商行、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葡澳公司在內,擁有大型船隊,在太平洋航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的商行,也在大明海軍部的建議下“雇傭”了一些“府”型船充當護航隊的旗艦、 而新洲合眾國的“府型”艦數量最多,總共擁有8艘,現在全部都呆在金門港內,被前來突襲法國、西班牙、荷蘭聯合艦隊逮了個正著! 不過它們并沒有停泊在碼頭上等著挨炮轟,而是在寬闊的金門灣內擺出了一個炮擊縱隊,正好堵在金門海峽的入口處。 借著海面上已經著火的火船所發出的光亮,這8條“府型”艦上的指揮官們都瞧見了迅速靠近的敵艦,于是立即就下令開火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