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8章 ??官逼和民反啊!-《搶救大明朝》
第(1/3)頁
烈日當空,陽光灑在了光禿禿一片的黃土高原上,千溝萬壑之間,幾乎望不見一抹綠色。
陜西的旱災已經持續了近五年,但依舊沒有緩解的跡象!在旱情最嚴重的陜北地區,從崇禎四年二月開始,到現在已經兩個月滴雨未下。田里的莊稼幾乎全部枯死,今年的夏麥肯定絕收!如果旱災持續下去,秋糧也得跟著絕收。
這老天爺真是不給陜北農人活路了!
老天爺不給活路,農人們只得自己去求活。大群大群的饑民,擠滿了自災情最重的延安府、慶陽府和榆林鎮等地南下求生的流民。扶老攜幼,帶著僅有的一點家當,在顛簸不平的官道上一步一跌。其中有些人已經餓點皮包骨頭,跌倒下去就很難再爬起來了......官道兩邊的黃土地上,總能看到倒臥的尸體。
也有一些看著還比較強壯的流民,一群一群的聚集在一起,手里都拿著棍棒,少數人還握著刀劍,甚至有些頭領還有馬騎。這些強壯的流民或是在隊伍前方開路,或是在隊伍后面壓陣。引領著、驅趕著大群大群的饑民滾動著向前。
每路過一個大門緊閉的州縣,這些強壯的流民就會擁著他們的頭目,去州城縣城的城門外“乞食”......雖然陜北連著旱了幾年,但也不是年年顆粒無收,要不早沒活人了。現在沒了活路要南下乞食的,還只是最底層的貧農,陜北的中農、富農、地主,目前還都有飯吃。而各州各縣的城里,又是地富官紳集中的地方,都還存了許多的糧食。
這些州縣的官老爺也一早都得到了陜西巡撫衙門的文書,讓他們緊守城池......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流民入城,同時也要盡可能的接濟一下這些快餓死的饑民,莫把他們逼急了從流民變成流寇!
雖然有了畢自嚴的命令,但是各州各縣的父母官們,還是不大愿意把城里的糧食拿出去分給城外的流民。
陜北各地都是一副末世的模樣,誰肯把活命的糧食交出去?交出去了,自己沒吃的時候怎么辦?
當然了,一點不給,外頭的流民也不肯走......也不是他們不走,而是他們沒吃的,根本走不了啊!
所以各州各縣的父母官和士紳領袖,少不了就得和城外路過的流民頭領來一番討價還價......
此時在洛川縣城北面的大路上,來自陜北的安塞、延長、綏德、米脂等幾個州縣的數萬流民,正滾滾南下,正在接近小小的洛川縣城。
新任的洛川縣令,太倉才子,婁東二張之一的張采,看著外面滿山滿谷的饑民,就晃著腦袋,咬著牙齒就低聲罵了起來:“張溥儂個只小比揚子......害殺人啊!害殺人啊!”
他在罵同鄉的進士張溥,就是那個領導公車上書,和他并稱婁東二張的那個張溥!因為他就是被張溥和婁東二張之名坑到陜北來當縣令的。
這個張采本來是江西臨川縣的縣令,明朝的江西省可是好地方,不僅農業發達,而且手工業也非常發達。瓷都景德鎮就在江西省的饒州府,臨川縣雖然不是瓷都,但卻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冶鐵重鎮。在那里當縣令可是個優差肥缺,張采干得有滋有味的時候,忽然一紙調令下來,讓他交了臨川縣令的差事去陜西當洛川縣令!
張采看到吏部的文書差點沒吐了血,洛川縣那是什么地方啊!旱了不知道四年還是五年,別說油水,連水都快沒有了......去那里當縣令,豈不是要兩袖清風了?
不甘心當個苦縣令的張采趕緊帶著銀子入京師上下打典,疏通關系,想要換一個好一點的差。結果一打聽才知道,他是被同鄉才子張溥給連累了!
張采、張溥雖然是同鄉才子,而且還并稱二張,但他們并不一條船上的戰友。張溥復社領袖、東林后繼。而張采并沒有加入復社,也不是東林黨人。在張溥組織復社的時候,張采已經在臨川縣開開心心的當縣令了,哪兒會去趟那渾水。
但是江南士林把婁東二張叫順口了,所以就把張采也當成了復社領袖。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噶尔县|
化德县|
通州区|
洛川县|
彭水|
左云县|
正阳县|
普格县|
青海省|
嵊泗县|
大悟县|
靖西县|
波密县|
灵山县|
巨野县|
友谊县|
新田县|
广东省|
德州市|
江阴市|
古交市|
萨嘎县|
淮安市|
齐河县|
武义县|
通城县|
蒙城县|
庆元县|
新干县|
鹿泉市|
双牌县|
土默特右旗|
乌拉特前旗|
喜德县|
扶余县|
田林县|
江川县|
循化|
和静县|
大安市|
肇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