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他們兩家那么忠心,為大明朝南征北戰(zhàn),而且還死了好多人——秦良玉的三個兄弟都已經(jīng)死于陣前了!可是大明朝怎么總出昏君呢?這樣下去還有救嗎? “藻德,”朱由檢又道,“先賜他們一人一本《太祖長槍陣圖》。”他看著秦良玉的子侄們,已經(jīng)收起了笑容,“你們石柱白桿兵的白桿,其實就是長槍。白桿結陣迎敵,其實就是槍陣。陣手頭恰好有一本長槍陣圖,非常了得,可以對抗配備了火炮的敵人。 你們如果習得了上面的布陣、變陣、接陣之法,再遇上建州奴賊,就能大殺四方了!” 什么?還有那么厲害的陣法? 秦大媽一聽這話就來了興趣。石柱白桿兵的戰(zhàn)法,其實是她從一些衛(wèi)所武官家中流傳出來的“老書”中學來的,就是明初明軍步兵的常用陣法而已。 但是這套在明初時打得蒙古騎兵沒了脾氣的長槍陣法,在如今卻遇到了一個很難破解的難題,就是敵方的大炮。 組成密集陣形的長槍兵移動緩慢,簡直就是個巨大的固定目標,很容易遭到敵方火炮的轟擊。 如果敵人恰好還擁有優(yōu)勢騎兵,那么密集的長槍陣就是個沒辦法挪動的靶子,早晚給人轟得粉碎。 所以渾河血戰(zhàn)就成了石柱白桿兵的一個重大挫折! 雖然石柱軍在戰(zhàn)后依然具有一定的實力,但還損失了精華,元氣大傷,而且對白桿大陣的信心也猛打了個折扣,也不像過去那么重視了。 一本《太祖長槍陣圖》已經(jīng)到了秦良玉手中,秦良玉一看,不是手抄的,是印刷本——這種軍事秘籍能這樣雕了板子印刷嗎?印了多少本? 帶著一腦袋的問號,秦大馬就翻開了這本大約有幾十頁的《太祖長槍陣圖》了,然后她就看到了一種讓她耳目一新的方陣戰(zhàn)術。 這是將長槍、騎兵、火銃兵、刀牌兵、炮兵混成在了一起,用協(xié)同作戰(zhàn)的辦法對敵。 陣圖上還有評語,說這種方陣就是以槍兵為移動棱堡(什么是棱堡?);以刀牌兵、火銃兵守“棱堡”;以火炮遠射逼敵出擊,破敵戰(zhàn)陣;最后以騎兵馬隊把握決勝之機! “大妙!大妙之陣啊!”秦大媽連連點頭道,“若早有此陣,何致有渾河之敗?” “娘親,”馬祥麟也看完陣圖了,低聲提醒道,“這個太祖長槍陣需要配置大炮和火銃,這可不大容易搞啊!” 在秦良玉軍中任參將的秦翼明道:“大炮、火銃總有辦法,可問題是大炮移動不便,擺好了就很難動彈。如果騎兵不占優(yōu),敵人不等咱架好大炮,就已經(jīng)挪窩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