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口外的壩上草原,現在已經迎來了萬物復蘇的季節。原本白茫茫一片的原野,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披上了嫩綠的衣衫,連天空上的藍天白云在這個季節都顯得格外鮮亮。 在西林河流域和答拉海子以東,被冰雪覆蓋了幾個月的千里松林,現在也迎來了復蘇的春天。盎然的綠意和生機,布滿了無邊無際的林海。 在一條橫穿千里松林的林間大道上面,行走著一支10000余人的后金八旗兵(其實是八乘八旗兵),這種軍隊攜帶了大量的補給。一輛輛馬拉大車,上面堆滿了糧袋。這些大車后面,還跟著三四百峰駱駝,這些駱駝背上也馱著東西,大多是一袋袋的行禮。 也有幾十峰駱駝背上馱著個特質的駝鞍,鞍上不能坐人,而是架著一門小小的火炮。這種火炮是駱駝炮的一種,名叫鞍載炮,顧名思義就在駱駝鞍上的火炮。 鞍載炮的重量不大,也就四五十斤重,可以發射五六錢重的彈丸或鐵砂。實際上就是一門虎蹲炮,只不過被架在了一個沉重的木鞍上。 發射的時候,要先連鞍帶炮從駱駝背上扛下來。再擺放到平地上,左右前后再堆幾個沙袋就行了。 因為有個駱駝隨時可以當苦力扛炮,所以鞍載炮的機動性可比虎蹲炮強太多了。 而火炮的機動性在野戰中的意義是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的。 這種武器并不是后金發明的,而是從兀良哈大貴妃的駱駝軍那里抄來的。 兀良哈大貴妃的駱駝軍團一開始只有駝城戰術和三眼銃。 但是到了崇禎四年、五年的時候,鞍載炮和駱駝銃(其實就是斑鳩銃)開始大量出現,使得駱駝騎兵快速實現了火器化。 其實這個時代中亞、天竺的駱駝騎兵就是以駱駝炮稱雄戰場的! 將駱駝和重火銃、輕火炮組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正確的用法。 這種駱駝炮兵雖然不足以對抗擁有野戰火炮的歐式軍隊,但是對付沒有強大炮兵的對手是足夠了。 在兀良哈大貴妃那里吃了駱駝炮的虧的后金軍,立馬就照葫蘆畫瓢——虎蹲炮他們早就有了,駱駝也不缺,兩者結合也沒多大難度。 不過后金的火藥供應不足,沒有能力裝備太多的駱駝炮,也沒地方去買斑鳩銃。 所以黃臺吉只能給滿八旗、漢八旗配備上了駱駝炮牛錄——一個旗只有一個駝炮牛錄,幾十門駝炮。 至于駱駝銃,可就沒有了…… 多爾袞和他兩歲的侄子福寧也騎著峰駱駝在行軍,叔侄二人,共乘一峰駱駝,看著就親近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