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這一萬多人,才是后金軍隊真正的骨干! 在朱由檢出手奪取燕山和漠南草原之前,明軍和后金八旗兵直接接觸的戰場非常有限。只有遼西走廊、金州半島,以及皮島附近這些地區存在接觸。而且雙方的接觸并不頻繁,大明一方除了毛文龍的軍隊之外,都不會主動出擊。而后金這邊也一直通過保留“緩沖區”,以減少雙方的日常接觸。 在這種情況下,一萬多白甲、紅甲完全夠用。 可是現在,由于燕山、大寧、遼西(營州兩衛)、信州等軍的出現,大明和后金接觸的戰線已經變得非常漫長。而且明軍在建立燕、寧防線后,已經開始轉守為攻,并且還發展出了非常扎手的“黑槍騎兵”。 所以滿洲八旗的一萬多白甲、紅甲兵根本就不夠用了,而且也消耗不起——武功再高,也怕黑槍啊! 因此以黃臺吉就不得不擴大后金的旗人隊伍,一口氣擴編出了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朝鮮和外藩蒙古四盟,將八旗變成了六十四旗。這樣一來旗丁數量是多了,牛錄也多了,白甲兵、紅甲兵自然也多了......可是真正能打的白甲、紅甲卻不會同步增長。 從老滿洲牛錄中選出來的白甲、紅甲還是這么點人。而從蒙古、漢軍、朝鮮牛錄中選出來的白甲、紅甲(火器兵),不過徒有其名而已。上了戰場別說帳前黑槍兵了,就是遼鎮的6600家丁騎兵他們也打不過啊! 而豪格、阿敏帶到錦州的兵,大部分都是從1400多個牛錄中攤派來的,一個牛錄出幾個兵,也不都是白甲紅甲......除了豪格、阿敏自己的牛錄,別的牛錄是不會把白甲兵輕易交給他們的,能給一個紅甲(火器兵)就不錯了。 所以匯集到錦州這里裝主力的一萬多后金兵中,如果不算豪格、阿敏自己的老滿洲的白甲、紅甲,就只剩下不到2000紅甲和火器兵,其中可以派出去和明軍的遼鎮家丁較量的,只有1000多蒙古紅甲再加上幾百個鑲藍、鑲黃旗的紅甲兵。其數量只有袁崇煥帶來的遼鎮鐵騎的五分之一...... 在小凌河北岸的一處木堡高處,豪格和阿敏正舉著千里鏡在觀看小凌河南面的戰斗情況。 在兩人的千里鏡當中,水流緩緩的小凌河南岸,是大片平坦的原野。剛開始的時候,明軍的騎兵以約百騎為一隊,一字排開擺了數十隊,正把后金的騎兵往小凌河南岸的幾個橋頭堡逼。 這些明軍的家丁騎兵還沒探明對手的虛實,所以打得比較小心。只見他們不斷向收縮后退中的后金騎兵發起火銃攻擊——并不是直接夾槍沖擊,而是先打三眼銃,一群一群的騎兵端著點燃了引線的三眼銃飛奔到后金騎兵群附近開火,打了就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