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為這場論道,并不是大家坐下來吵架,而是將印好的《孔子遺篇》發給前來論道的名儒們,讓他們看過以后,再來發表意見。 朱由檢和孔貞遠根本不必反駁,也不需要反駁。 因為名儒都是高智商的人類,都是會做學問的。四書五經的牛角尖都鉆出花來,何況是《子論格物篇》? 有胡說八道的功夫,還不趕緊拿其中的一兩條來做文章?朱慈烺搞《子論格物篇》的時候,并沒有對其中的大道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只是提了個頭。什么理性、唯物、辨證、經驗、實證、證偽、演繹、歸納、統計、概率......隨便拿一條出來展開進行分析,就能寫出一篇又一篇的傳世之作,大儒的地位唾手可得! 這么一部能讓名儒變成大儒的“神作”,怎么可能不是《孔子遺篇》呢? 誰要否定《孔子遺篇》,甚至主張毀禁《孔子遺篇》,就是在擋別人成為大儒的道啊! 當了大儒,就能名垂青史,就能為世人所仰,就能有高官厚祿......是名利雙豐收的大好事。 所以拿到《孔子遺篇》的名儒之后,大多回去寫文章“沖大儒”了。 一本本剛剛印好的,還散發著墨香的《孔子遺篇》,由坐鎮孔林的孔貞遠親自交到了劉宗周和學生黃宗羲、陳確、張履祥、陳洪綬等人手中。 在孔貞遠看來,有可能會質疑《孔子遺篇》的,也就是劉宗周、黃道周這兩位大儒了。 黃宗羲或許也能提出點質疑,但是他人微言輕,不足為慮。而在劉宗周又比黃道周更能搞事。因為黃道周是理學大師......理學總歸要格物致知以窮理的! 所以理學名儒很難拒絕《子論格物篇》,因為《子論格物篇》可以幫助他們窮理——理學的根基就是天理,而通過格物可以洞悉天理。所以理學自宋朝大興以來,最大的命門就是不會格物。 正因為不會格物,理學的路子才走不下去,心學才會逐漸興盛。 而心學不需要格物致知,因為心學太唯心了。心學發展到劉宗周這一輩,已經到了“獨者,物之本,而慎獨者,格之始事也”的地步了,已經把“心”變成了本源。 《孔子遺篇》如果被證實,那么心學也就走到頭了! 因為《孔子遺篇》就是論格物的,而且格的是自然之物,而不是內心的那個物。這說明孔子是要格物致知的! “蕺山先生,”孔貞遠輕輕一嘆,“可惜陽明先生沒有看到至圣先師的遺篇,否則他的成就何止一個致良知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