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燕子磯要塞守備衙門的大堂之上,一場必將改變世界格局的外交談判,終于正式開始了。 參加談判的雙方代表(朱由檢和范.迪門)和隨員,在一張擺在大堂中間的長桌子兩邊落座——漢斯.普特斯曼兩年前就離開北京南下了,之所以到現在才把范.迪門帶來南京,就是因為巴達維亞的總督府要和荷蘭本土聯絡,取得共和國執政腓特烈.亨利(奧蘭治親王兼拿騷伯爵)簽署的國書,從而成為了聯省共和國的特命全權代表。因此朱由檢才根據逆子時代的外交慣例,給予“賜座”,讓安東尼.范.迪門坐著和朱由檢會談。 而在兩人身后和身邊,還坐著一圈隨員和通事,有些負責記錄,有些負責口譯,也有一些是顧問。 《三國同盟條約》的草案,包括漢語、蒙古語、拉丁語、荷蘭語在內的四個文本,都已經按照非常標準的外交公文的格式起草完畢,擺在了安東尼.范.迪門跟前的長桌子上。 其中的漢語、蒙古語、拉丁語三個版本,都是朱由檢親筆起草的。 “安東尼,朕不懂荷蘭語,而你也不懂漢語、蒙古語,所以朕希望《三國同盟條約》一共簽署漢語、蒙古語、荷蘭語、拉丁語等版本,并且以拉丁文本為準。” 在安東尼.范.迪門翻看文本的時候,朱由檢已經開口了,這次說的是漢語,由會同館副使韓布安(原本是鄭芝龍的人)擔任口譯,還安排了精通拉丁文的欽天監監副李天經負責記錄。 而安東尼.范.迪門那邊,則安排了幾個巴達維亞的華商子弟擔任口譯和記錄。 “那我繼續說拉丁文吧,”安東尼.范.迪門笑道,“拉丁文是歐洲外交界的通用語。” 這個時代歐洲各國的外交活動中通用拉丁文,如果誰不用拉丁文而說本國語言,那一準給人當文盲。 朱由檢點點頭,笑道:“今天是正式的談判,朕得說大明的官話......不過朕要說的事情,都已經寫在《三國同盟條約》的拉丁文本上。安東尼,你先看看,如果沒有什么異議,咱們就直接簽字畫押吧!” 朱皇帝的話被韓布安翻譯成了結結巴巴的拉丁文,聽得安東尼.范.迪問直皺眉頭——什么就直接簽字畫押了?不要談判的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