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清國,沈陽城。 這座清冷了好一陣的城市,在天聰九年秋季到來的時候,總算是熱鬧了一陣子。 而讓沈陽城熱鬧起來的原因,則是大金更改國號和福寧汗稱帝這兩件大喜之事。大金的國號改成了清清爽爽的大清,而福寧汗也進了半步,從汗變成了九五之尊的皇帝。改個國號、稱了皇帝,年號自然也得改。從明年開始,大清國的年號將會改成崇德。 而在大金改國號和福寧稱皇帝的同時,八位汗阿瑪和兩位汗太后,當然也得跟著進步。八位汗阿瑪變成了皇阿瑪......八個皇阿瑪,多喜慶啊! 而兩個汗太后則變成了兩個皇太后,其中黃臺吉的正式哲哲稱為母后皇太后,因為她在黃臺吉死后搬出了清寧宮(清寧宮騰出來給福寧居住),遷入了位于清寧宮東南的關雎宮,所以大家都在背后叫她東太后。 福寧的生母泰松還住在清寧宮西南面的麟趾宮,故而也被人稱為西太后! 東西兩位太后看著是平起平坐,但實際上可以垂簾聽政,和八位皇阿瑪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還在皇阿瑪議政會議上擁有神圣一票的,只有西太后泰松。 這會兒西太后正在崇政殿內和八個皇阿瑪中的六個(多鐸和莽古爾泰沒有來)再加上一個同阿瑪一塊兒商量著大清的軍國大事。 “太后,各位皇阿瑪,關內傳來的消息表明,明朝暫時不大算發起東征。那個崇禎皇帝也不知吃錯什么藥,居然認為大明有300年大關的天劫要應,如果應劫成功,就能再得到300年國祚。所以崇禎現在的心思都在怎么儲備渡劫所用的糧食上面......” 正在向西太后泰松和六個皇阿瑪、一個同阿瑪報告北京傳來的關于“大明應劫”的消息的人,正是剛剛上任的內國史院大學士索尼。 在大金改大清的同時,這個新興草創的割據政權的中樞行政機關,也進行了一番完善。原本輔佐大汗、太后和諸阿瑪施政的文館改成了內三院,一名內國史院、一名內秘書院、一名內弘文院。內三院的作用類似于大明的內閣,當家的也稱大學士,一院設一個大學士。現在的內國史院大學士是索尼,內秘書院大學士是正紅旗漢軍的大奴才鮑承先,內弘文院大學士也是來自正紅旗漢軍的大奴才名叫寧完我。 也就是說,三個大學士一個來自滿洲正黃旗,算是泰松、福寧的心腹。而另外兩人則都是正紅旗的漢奸,是代阿瑪的奴才。 不過大清內三院大學士的權力沒有現在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大,畢竟大清這邊還有八個皇阿瑪在上面壓制,大學士算哪根蔥?根本輪不到他們做決策,老老實實的打報告吧。 “備糧應劫......他還真想得出來!”代善代阿瑪輕蔑的一笑,“他們那么多人,災荒又那么厲害,得備多少糧才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