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君再明,臣再忠,無非就是拖延一下日子罷了。 所以大明要想長治久安,除了實行《明禮約法》(這也叫復禮)之外,就得掌握格物致知的本領了。而《孔子遺篇》在明朝出世,恰恰說明天命在明,所以朱由檢根本就不擔心明朝會因為《孔子遺篇》啟迪了民智而遇到危機。 “天下之事,無非就是兩件,”朱由檢緩緩道,“一是復禮,二是問道。朕頒布《明禮約法》就是復禮!而《孔子遺篇》中的道理,就是用來問道的。 《明禮約法》已經頒布了些時日,而《孔子遺篇》更是問世將近兩年了......現在也是時候拿《明禮約法》和《孔子遺篇》來考一考天下的孝廉們了。” “陛下,”建極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溫體仁一聽這話,馬上就反應過來了,“您是想用《明禮約法》和《孔子遺篇》上內容作為明年禮部大比的題目?” 朱由檢笑著點點頭,道:“次輔,你兼著禮部,你覺得如何?可以這樣考嗎?” “這個......”溫體仁哪里敢說“不行”,他仔細琢磨了一番后,對朱由檢道,“萬歲爺,用《明禮約法》和《孔子遺篇》來考當然是沒問題的......《明禮約法》可以做一篇策論,這個比較容易。但是《孔子遺篇》怎么考?怎么算考得好,怎么算考得不好?” “這個容易啊,”朱由檢笑道,“《孔子遺篇》有一十五篇,好幾百條,所涉極廣,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包。不過圣人并沒有在遺篇當中對所提及的格物之法進行深究......這就給了我們這些后來者用《孔子遺篇》來做學問、成大儒的機會。朕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將《孔子遺篇》中的任意一條的道理說到粗通,將圣人沒有說清楚的道理說出來,就算過關。” “陛下,這可是為往圣繼絕學啊!”溫體仁苦笑道,“以往能做到這一點的,都是名垂青史的大儒了。” 朱由檢道:“能在《孔子遺篇》上有所增益的,難道不是大儒嗎?以往大儒難出,是因為沒有格物的方法,所以大道之門關閉。天下的儒生,就只能在四書五經上做文章......都做了2000年文章了,還能做出花來?” 溫體仁還是搖搖頭,“可是臣等才疏學淺,不知道那些舉子的文章對不對啊!” “哦,你們不知道?”朱由檢想了想,“那行啊......朕其中閱卷!舉子們只能選《孔子遺篇》中的一條來做文章,文章的字數不能超過2000字。朕慢慢看,一天看50篇,一個月總能看完了。等朕看完了,就可以西征去打察合臺汗國和瓦剌聯盟了!” 根據計劃,朱由檢會在崇禎10年夏季開始西征。在這之前,朱由檢打算再辦成一件大事兒——當然不是為國取士,他并不記得崇禎10年這一榜出過什么了不得的人才。上輩子他實在挑不出什么,結果就挑了個51歲的老狀元。沒干多久,就因為彈劾楊嗣昌奪情而被趕回老家去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