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實在的,這個策問題目,對17世紀的中華土著而言,真是難到了極點。能從看似內憂外患的大變之局中,發現亙古未有之機遇的,那已經不是睜開眼睛看世界,而是用望遠鏡在看世界了! 而這樣的人才,當然得飄洋過海去闖世界了! ...... “宣松江羅大公、桐城方以智、揚州紀坤......覲見!” 萬勝殿內,傳來了傳喚到聲音,一聲接著一聲,一直傳到了正在殿外,滿懷激動的心情,等待朱由檢召見的羅大公、方以智、紀坤耳中。 這三位現在不得了啦,他們是崇禎十年科舉大比的一甲進士! 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 其中羅大公以一篇名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于明主為幸而于庸主為悲》的策論,拿下了天下大魁,成了崇禎十年的狀元公。 桐城方以智則以一篇名為《孔子遺篇既出則三千變局為大幸焉》的策論,拿下了三鼎甲中的次席。 而探花則歸了紀坤這個上輩子的“酷吏”兼外交大家......他的策論則是《夷既能來我亦能往遠交近攻以應變局》。 不得不說,這三人看世界的眼光都有一套......特別是羅大公,非常敏銳的指出的變局是往好了變還是往壞了變,關鍵在于領導大明朝的皇帝老子行不行! 這不是大儒,誰是大儒? 三個大儒都入了萬勝殿內給龍椅上端坐的朱由檢行了禮,然后就聽見朱由檢說話了:“賜座!” 先給三人一人一個繡墩——他們仨很快就要行萬里路了,所以現在能歇就別累著了。 三人謝了座,都規規矩矩的坐了。 “懂拉丁文嗎?”朱由檢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