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是讓鄭芝龍、沈廷揚、沈廷芝和漢斯.普斯特曼穩當當的推進海軍發展計劃。從天津海軍學堂、上海江南造船局、廣東香山造船局這三大海軍之基開始,一步一個腳印的推進。 為了保證兩大造船局的技術水平(這兩大造船局其實是鄭、沈兩家的私產)還通過漢斯.普斯特曼、荷蘭東印度公司和大明駐阿姆斯特丹的使館,幫著從歐洲聘請了大量的工程師,還購買了樣船(樣船都歸御海軍所有,是官產)和造船的工具(機器是沒有的,但是特殊工具、模具還是有不少的),還通過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地的市舶司購入了大量的暹羅柚木用于建造戰船...... 因為采取了高標準、嚴要求、穩基礎的發展方式,所以大明三洋水師的發展并不快,現在只有漢斯.普斯特曼擔任總兵的北洋水師完成了六十六艦裝備計劃。 而朱由檢這回出巡遼東,第一是為了接管和整理平遼軍;第二就是為了觀看北洋水師的雄壯陣容! 對,就這兩個目的,并沒有攻打奴賊或倭寇的計劃。 因為大明的天劫還沒應完呢! 根據朱由檢上輩子的記憶,從崇禎十五年秋季開始,陜西、河南的旱情就有所緩解,崇禎十六年陜西、河南兩省的連年旱災基本結束,崇禎十七年......也就是甲申之變的那一年,北直隸、山西、山東的旱情從夏季開始逐步緩解。 不過想要完全恢復陜西、河南、北直隸、山西、山東等省農業的元氣,怎么都得等到崇禎十八年、崇禎十九年......而蒙古草原上的旱情,大約也是在崇禎十六年、十七年,才開始逐步緩解的。 而且由于崇禎十年開始的“天劫”,南陽、襄陽的備荒大倉一直在往外掏糧食! 兩座備荒大倉再加上各地的官倉,每年都要拿出1300萬石以上的糧食用賑災或拋售——當然了,都不會白給的!賑糧得用當軍戶來換,而拋售入市則都是高價.......所以大明的國庫這幾年倒是一下充裕起來了! 不過國庫里面的黃金、白銀和制錢并不能取代糧食。 而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當然就不可能支持一場滅亡大清的戰爭了。 而且蒙古草原的旱災,也限制了朱由檢對大蒙古國力的運用。因為干旱的草原一點就著(燒毀草場是蒙古人的常用戰術),沒有了草場,也就無法養活游牧軍隊的戰馬和牲口了。 所以在朱由檢的規劃當中,大清國還能再活個五年六年的...... 可問題是,朱由檢不想打,泰松太后卻想找打! ...... 遼東,旅順口碼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