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福寧提了提嗓門:“如今大清國勢敗壞,又有強敵來犯,已是風雨飄搖之時。兒臣身為一國之君,豈能坐視不理?所以才不得不聯絡大阿哥豪格、二貝勒阿敏,以圖提前親政。額娘貴為太后,本該悠游享樂,不必為俗物所擾。之前兒臣年幼不能理政,才勞煩額娘垂簾聽政。現在兒臣已經親政,就不勞額娘為國操勞了......以后額娘就在宮中享福,兒臣自會孝順額娘,讓額娘可以頤養天年。” “可大明天兵將至,”泰松問,“當如之奈何?” 福寧道:“有沈陽堅城可恃,有八旗人心可用,有塞外嚴寒可倚......只要堅守城池到冬天,明軍一定會撤兵的。” 泰松嘆了口氣:“今冬撤兵,明夏又至,周而復始......福寧,你又能支撐幾年?” 這下福寧回答不出來了,他畢竟只有13歲,雖然稱得上是少年英主。但是大清現在的困境,已經不是一個英主能解決的。 實際上,如果福寧傻一點,也許朱由檢不會那么急得要滅亡大清國。但是現在,朱由檢是不會允許福寧成長起來的。 “福寧,”泰松又道,“你答不出來了吧?天時已去,地利亦不在我手,人和更不可靠!大清國,早就危如巢卵了。” 有那么危險?福寧可不信這個。 說著話,泰松又是一嘆,也不在和福寧說話,而是打馬調頭,似乎想要離開。 福寧見母親要走,也有點不舍,大呼道:“額娘別走,兒臣孝順!額娘別走,兒臣孝順啊......真的孝順!” 泰松卻是頭也不回,策馬奔到了己方陣中。正黃旗蒙古的顧哈倫湊了上來,低聲道:“太后,咱們該撤了,再不撤就怕走不了啦!” “撤?”泰松有點失落,隨口一問,“撤去哪里?” “向南撤,”顧哈倫說,“先撤過渾河,去白塔鋪暫居......咱們的50個牛錄都在渾河以南放牧,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把各個牛錄都召集起來。然后咱們就能再次南下,過太子河入遼陽城了。” 泰松麾下的蒙古人還保留草原習俗,所以沒有定居,現在還在游牧。泰松在運河以南、太子河以北,給他們分了不少草場。因此他們并不住在沈陽城內,這也讓泰松的部隊得以離開沈陽。 “入遼陽......”泰松嘆了口氣,又回頭看了眼已經退回本陣的福寧,低聲道,“大明皇帝現在應該到海州了吧?海州離遼陽不遠啊!” “的確不遠,”顧哈倫道,“太后正好可以前往相投。” 這也是正黃旗蒙古的集體意志,他們希望泰松能成為朱由檢的蒙古貴妃,這樣正黃旗蒙古就能搖身一變成為泰松貴妃斡爾朵了。 “也只好如此了,”泰松收回了目光,“走吧......顧哈倫,你帶大隊先走,本宮帶500甲士殿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