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國術高手不抗戰,這是個拉仇恨的話題,因為真有不抗戰的,也真有抗戰不了的,有委曲求生的,更有投敵資敵的。人有百樣,不能一概而論。 在七七事變這個時間點上拉一條線,看看被后人稱為民國十大高手的這些人: 孫祿堂、李景林、李書文、張策,此時這四人已經去世。尚云祥在這年10月份也會追隨前面的孫、張二位盟兄而去。 進入全面抗戰時,杜心武68歲回到老家后又到了重慶;劉百川67歲回老家六安閑居;李堯臣61歲(因在19路軍教大刀,化名四處躲藏);韓慕俠60歲(拒不教倭,四處躲避,斷臂拒敵);王子平56歲(不詳)。 再擴大一些高手的名字,因為曾經列入民國十大高手的人物還有幾個: 葉問(44歲,據說打敗了日本人的挑戰后,立刻跑去參加了軍統培訓,后又回來抗日(無細節旁證),之后又拋妻棄兒跑到香港避難);王薌齋(52歲,淪陷區教拳為生);年齡與事跡都造假的呂姓大俠史上無載;孫存周44歲,打游擊被打散了回到家里躲著不出門,他的長子孫保和上了前線,炮兵,洛陽保衛戰中陣亡。 竇來庚是抗日英烈中罕見的國術高手,他自幼習武,在國考中的名次就證明了他的實力,后成為武當太乙門的掌門人。抗戰時,先任韓復榘的手槍隊隊長,韓復榘被槍斃后,他帶領山東國術館近200弟子回到自己的家鄉臨朐縣,組織起“國民軍義勇隊”與日寇作戰。 當時正值天災,部隊供給難以為繼,竇來庚就變賣自己全部家產供給部隊。他的同門師弟林信齋,在濟南做生意,聽說此情況后,便從濟南多次用火車托運糧食,幫助竇來庚渡過難關。 竇來庚的義勇隊越來越壯大,后改編為山東省保安第七旅,任旅長。在前線與日軍大大小小打了幾十次。 他的部隊裝備簡陋,沒有軍餉、軍裝、軍糧,條件異常艱苦。缺少槍炮,國術館的學員就帶領將士們習練大刀,唱著‘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大刀片成了十七旅的標志,讓鬼子們聞刀喪膽。 1942年,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對魯蘇戰區發起攻擊。在這次大規模掃蕩進攻中,竇來庚的部隊成為日軍集重兵打擊的目標。 竇來庚沒有選擇保全實力,而是奮力抵抗,與日軍決一死戰。卻由于日偽軍兵力強大,上來就動用了重型武器向17旅陣地發起全線進攻。而竇部不但人少,武器也多是自制,裝備極其落后,子彈不多,手榴彈扔出去不炸,兵員、武器與敵相差懸殊,戰事節節失利。 兩天的戰斗,2000多人的十七旅只剩不足百人,竇來庚也中彈負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