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炮聲隆隆,硝煙彌漫。 在河間府路、滄州路和昭義軍地盤的北部。所有的地方都混戰成一團。雙方的近七十萬官兵,在北流黃河兩岸,進行著一場最慘烈的激戰。在得到了太原府被河東軍團奪取的消息后,共和軍都機宜司就立即向河北東路軍團、河北西路軍團和作為預備隊的太行軍團下達了全線攻擊的命令。 而此時的河北東路軍團、河北西路軍團和太行軍團都得到了大幅加強。河北沿邊周國一方的所有棱堡的駐軍,都編入了三個軍團。每個軍團所轄的步兵師、騎兵師總數都達到了10個。 另外,三大軍團還各自得到了大量的攻城炮兵部隊、獨立工兵部隊的支援。三大軍團合計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四十五萬! 與此同時,為了給數量如此龐大的部隊提供后勤支援。周國的天津府、燕山府、易州、涿州等地都進行了充分的動員。集中了至少六十萬民伕和二十萬輛騾馬大車,以及上千艘綱船。 也就是說,單單在河北戰場上,大周共和國就投入了超過一百萬組織良好的武裝軍民! 這樣的動員和組織能力在宋朝這邊是不敢想象的。 歷史上的宣和北伐,賬面上的大軍不過十幾萬,實際的人數恐怕十萬都不到,居然因為濫用民力、監額科斂過多,引發了一系列的民變,稱為宣和北方大暴動。 而大周共和國為了這場戰爭,在不包括河東新屬地的國土上就動員了超過130萬的人力,占總人口的比例接近于10%。 這樣的動員和組織能力,已經接近了近代國家或者古代戰國七雄的水平了。 當然了,可以將民力使用到這種程度,也不僅僅是公民共和國組織能力的優勢,還有遼河流域黑土地的貢獻。 早在遼國統治的時代,遼河流域就得到了大力開墾,墾出了數以千萬畝的良田。到了大周共和年間,遼河流域的開發又因為大規模的授田和遼東農業銀行的投資,再一次得到了加速。 從燕地和河北遷移到遼河流域的漢族農民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天津市強大的手工業又能夠提供質優價廉的鐵質農具,周國和東遼的騎士之家又能為遼河流域提供足夠多的大牲口用于耕作。 而且通過不斷侵占金國的土地,遼東行省的耕地面積也在不斷增加。到了共和八年吞并金國上京道前,僅僅遼東行省的耕地就達到了7000萬畝! 這可是7000萬畝黑土地!即便用輪種法播種一半,也有3500萬畝的土地種了小麥,每年的收獲都在一億石以上。 只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周國根本消費不了那么多的糧食,即便大量出口、釀酒和喂養畜生,也用不了那么多。 所以到了共和八年宋周大戰爆發前,周國已經積累起了數量驚人的存糧! 即便全國的農業活動完全停止三年,也不會發生饑荒。 因此,周國才可以從農業生產抽調出上百萬的勞動力用于作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