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465章 風水城-《風水大術士》


    第(1/3)頁

    傳說唐代風水大師楊筠松路過衡陽,也為這里的風水形勢所吸引,遂停留數日,倍贊此地風水格局極佳。

    回雁峰在衡陽城的風水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回雁峰是南岳的首峰,因此南岳宗教界人士對回雁峰高度重視,認為它關系到全體衡陽人的利弊興衰,于是特意在回雁峰上修建了重在保護衡陽城風水的寺廟——雁峰寺,而雁峰寺遂成名寺,日日香火旺盛。

    在傳統的風水景觀體系中有一個基本的模式,它由一系列要素組成,使用的也是專門術語,其中一個為“水口”。

    它是指城市前方河流出入之處,通常特指去水之地。

    在風水中,水口被認為是關系到一個城市人才的多寡和財富積累的多少的重要關口,必須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關鎖”和“鎮守”。

    這一手法在衡陽城的風水景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衡陽城為鎖住風水,先后形成了三道“水口”。

    第一道“水口”位于城市北部蒸水匯入湘江的石鼓山地帶。

    石鼓山自西而東伸延于江中,東南北三面臨水,形若半島。

    關于石鼓山的得名,一說山體形狀像一只鼓,一說浪擊石崖若鼓鳴。

    晉代庾仲初在《觀石鼓詩》中說:“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就是指二水交匯的巨浪,拍打著石鼓山崖壁,發出擊鼓般的聲音,非同凡響。

    石鼓山是一個登高遠眺的好地方,為鎖風水,加強鎮守作用,特別在半島上建有觀景亭等建筑,并建有類似文昌閣的書院建筑。

    相傳諸葛亮在前往零陵等地督察軍務時曾在此居住。

    唐元和年間,衡陽人李寬在山上筑廬讀書。

    北宋景佑三年,欽賜匾額“石鼓書院”,使石鼓書院與睢陽、岳麓、白鹿洞齊名,并很快發展為當時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

    朱熹、張軾、王船山等著名學者均來此講學,石鼓書院一時名聲鵲起。

    許多人解釋為這里之所以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與鎮守水口的做法密不可分。而“石鼓江山錦繡華”,也成為“衡陽八景”之一。

    第二道“水口”位于城市北部蒸水匯入湘江的河流西岸的合江套三汲磯上,與石鼓山遙相對峙。

    為強化“出水口”的鎮水功能,鞏固衡陽城的風水,明代有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寶塔,名叫“來雁塔”,此塔系樓閣式磚石塔,坐北朝南,七級八楞,通高36米。

    塔名為清同治年間兵部尚書、衡陽籍人士彭玉麟所書。

    這一因風水的需要而誕生的鎮水佛塔成為衡陽市一處醒目的古建景觀。

    第三道“水口”位于城市北部耒水匯入湘江的河流交匯處的北岸。

    為了進一步強化衡陽城的風水格局,不讓財運、文運被水流帶走,清朝光緒年間,有人在二水交匯處的北岸不遠處,修建了一座七層寶塔,叫珠暉塔,這是衡陽城至今保存完好的又一處風水景觀,它與上述提到的回雁峰、石鼓山、來雁塔一道,成為衡陽古城風水景觀的節點和標志。

    風水中常說的“以山為骨架,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霞為神采”的環境,就是一個典型的依山水生態而興建聚落的人居環境,也即所謂的“山水城市”。

    衡陽石鼓山。

    它位于衡陽市城北,三面臨江。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阳市| 襄垣县| 若尔盖县| 东乌| 西畴县| 东宁县| 三原县| 岳西县| 和静县| 阿尔山市| 和龙市| 蒙自县| 沁源县| 准格尔旗| 鄄城县| 竹山县| 长武县| 林芝县| 资阳市| 札达县| 大宁县| 徐州市| 青浦区| 保德县| 论坛| 浪卡子县| 大埔县| 郸城县| 明光市| 屯留县| 元谋县| 米泉市| 济阳县| 安仁县| 保定市| 安仁县| 定兴县| 正阳县| 南郑县| 靖江市|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