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寫信更有感情,遠點的投郵箱,近的塞值班室,門衛最近老覺著有賊。” “來來,看看!” 眾人熱火朝天的開始拆信。 “感謝你們拍出了一部真正的喜劇。” “我太喜歡于蘭姑了,怎么偏偏嫁給一個死胖子?” “陶蓓賊美!!!” “哎哎,聽一聽……” 許非捏著一封,揮手道:“有反面意見了。一位退休職工表示,本劇低俗、無聊、不入流,諷刺老干部,得跟人民群眾道歉。 諷刺老干部,跟群眾道什么歉?這就是打入職工內部的叛徒。” “我這也有……” 馮褲子拿著一封,道:“語言夸張,表演荒誕,整體就是莫名其妙,哪里有個藝術作品的樣子?” “我也有,嚯,說咱們是年度最差電視劇!” “我這也有。” “嘿,還真不少。” 大伙數了數,幾百封信,三分之一都是批評的。言辭嚴厲的甚至要求電視臺停播,會荼毒下一代花朵。 幾人都不樂了,問題可大可小,得重視。 “咱們要不要回應一下?”馮褲子道。 “不好回應,我們是創作方,自己不能站出去。”鄭小龍搖頭。 “其實支持我們的多,關鍵外人不知道。”陳彥民道。 許非想了想,道:“那就找第三方媒體,開個貼吧,啊呸,開個觀眾互動欄目,讓他們自己爭論去。” “這個倒可以,你馬上聯系!” …… 許老師親自登門,找到了于佳佳。于佳佳帶他見副主編,副主編當場拍板,這叫雙贏。 于是在第二天,《京城都市報》開辟了一個觀眾互動欄目,專門探討《胡同人家》。 在缺乏公共交流平臺的時代,這簡直是大殺器。《胡同人家》已然成了社會話題,每人都想摻合一腳。 觀眾群區分明顯,批評的大多是老年觀眾,支持的多為中青年。 前者對這種語言風格就接受不了,然后是劇中的思想價值,以及表達的方式。而且這幫人是邊看邊罵,一集都不落。 其中有個觀點受到不少人支持: “該劇以反映社會真實自居,縱觀前幾集,固然有些真實題材,但像流行歌曲、停電、小偷小摸、離婚這些,實屬表面膚淺,毫無力量。 既不令人回味,也不令人感動,完全一句空話。” 瞎幾把逼逼! 于佳佳縱然看了很多遍,還是很生氣,腦回路仿佛不一樣的,年輕人都理解,但這幫老年人就是要杠。 沒錯,在他們眼里,這些人就像杠精一樣。 “行了,開始了開始了!” 老媽已經成了最忠實的觀眾。于佳佳扔掉報紙,目光轉向電視機,出現片頭。 第十三集:《小保姆》上。 本集編劇:許非。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