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作者沒用筆名,就叫許非。 文章寫道: “……作為一個入行不久的電影新人,也忍不住談談個人愚見。 首先趙寶華老師提出的‘弘揚時代精神’,我完全贊同。對無法做科學界定這點,倒有些不同的看法。 主旋律固然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但在基本的價值觀上是不變的。 比如拼搏向上、樂觀生活、誠信友愛等等,這些跟革命題材相比是微小的。但能說因為它微小,就否定其不是主旋律么? 我覺得闡述主旋律之前,要先理解什么叫主流yishi形態。中央精神明確指示,倡導四個一切,這便是當今的主流yishi形態。 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 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等。 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等。 一切用誠實勞動換取美好生活等等。 第四點指明了人民群眾與美好生活,說明他們同樣代表著時代精神。把主旋律局限于革命題材的觀點,都是狹隘、不成熟的。 基于以上,我覺得可以做出歸納,主旋律電影的特征應為: 主流yishi形態認可、國家政策倡導、情態表現積極向上、主導文化價值觀體現、表現歷史與現實的健康的電影創作。 相應的,可以概括定義: 能充分體現國家yishi形態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與普通觀眾生活貼近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弘揚主流價值觀與謳歌人性人生的影片,便是主旋律電影。” “……” 前面不長的一段,孫領導反反復復的讀。 文中沒提多樣化,沒提三性統一,直接大膽的給出定義,且是這么多文章中唯一一個敢給定義的。 甚至還分析了特征。 孫領導茶水都忘了喝,繼續往下看,又進一步表述: “《開國大典》《大決戰》《焦書記》,理所當然的主旋律。 那我們拍一個普通的郵遞員,幾十年兢兢業業在山區送郵件;我們拍一個平凡的老百姓,家長里短吵吵鬧鬧,始終樂觀生活,勤勞樸實。 甚至《甲方乙方》里,最后把房子借給技術員的人性溫暖……這些難道不是時代的音符么? 主旋律并不狹隘,十分十分的廣闊,它應該屬于一切反映真善美的故事。 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只要觀眾能走進影院,真正耐心坐下來,是耐得住看的。而目前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觀眾走進影院……” 嗯? 孫領導一翻,沒了?他正想看看怎么說的呢,結果筆鋒一轉,扯到下一個問題去了。 嘿!這人太滑頭了! 不過已經大有收獲,現在很多人對主旋律的認識確實狹隘,該文擴展了思路,提出“與普通觀眾生活貼近的”、“弘揚主流價值觀的”、“謳歌人性人生的”。 什么叫定義???就是甭管怎么變,定義都是標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