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蔚無法從文字中探尋差異,只能在紙張與雕版作者上下功夫。要 制作一個書籍雕版,并非兒戲之事,首先需要足夠大的刻印,而刻印作者多會用自己慣常的字體,進行雕述。 墨版的新書,雕版作者在扉頁上有所注明,是時下一位雕版世家的傳人,用的是正楷體。而 鉛版舊書,扉頁上標注的作者名,卻只有一個代號,稱青蘭居客,他用的是斜楷體。 青蘭是蘭花的一種分支,都分布與西北二地,柳蔚大膽的假設(shè),雕版作者或就是西北人? 除了雕版作者,鉛印書的尾頁,還刻有紅章,章上所書為“心知其意,大乘為上”,這是對金剛經(jīng)的總結(jié)要領(lǐng),經(jīng)書上落下總結(jié)紅章,并無不妥,但這紅章用的卻是小篆。 在通篇雕版為斜楷體時,小篆的章印,就顯得有些奇怪了。 柳蔚還在琢磨那印章細節(jié)時,容棱已快去快回,帶了一卷長軸回來。 將長軸展開,里面果然是仙燕江山圖。 借圖時,容棱就提前問過,此時展開,他直接指著左上方的天石州,道:“安邑縣,來城縣,二縣均為鉛礦多產(chǎn)地,還有,亭江州的金東縣,也有部分石礦分布。”柳 蔚指出鉛印舊書的扉頁雕作名,道:“天石州與亭江州均位于西北,這位青蘭居客中的青蘭,也來源于西北。” 容棱擰眉,表情并不好:“天石州占地上千畝,安邑縣與來城縣各占一半,更遑論亭江州的金東縣也占地數(shù)百畝,如此去找,依舊是大海撈針。” 柳蔚又指著尾頁的紅章:“這個刻章,若能找出雕刻之人,那范圍應(yīng)會縮小不少。” 人海茫茫,天大地大,要在兩州之內(nèi),找到一位刻章匠人,絕非易事。 柳蔚也知道并不好找,她繼續(xù)排除:“金剛經(jīng)為佛家著名典籍,這類書籍,通常都是由大書行發(fā)行,而大書行所用的刻章,肯定不會是找小攤小販雕刻的,找出近五十年來,兩州最有名的雕刻行家排名,應(yīng)該能有更多線索。”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