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當下他再望了望天穹之上的那彎明月,依舊還是那么的皎潔、淡雅,似乎一直未變,但葉凝心中之渴望雖依稀還在,卻再也無法影響他的心靈。 葉凝雙唇輕啟,早已爛熟于心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自然而然、字正圓腔的從他口中吐出,“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 在他全神貫注的靜心誦經(jīng)之時,天穹中的那一輪上弦之月也在緩緩的移動著落下,不復升起。 直至他誦《常清靜經(jīng)》、《文始真經(jīng)》等足足九遍之后,月夜已淡,時近黎明,已是他每日早課之景。 默默估算著時間,以葉凝之修為,早就已經(jīng)達到了數(shù)日不睡而精神蓬勃的境界。 當下,他緩緩走出偏房,凈心洗手漱身,收拾好自己出屋,平靜的遺忘了過去之不順,滿心今日之新生活。 葉凝腳踏七星之步,內(nèi)藏八卦之數(shù),熟練的按照自家過去所行走之時的涓涓小路,不急不徐的向著山谷附近一座小山登去。 山谷幽靜,葉凝沿小徑穿行于古松青柏之間,在修行步法之時偶爾抬眼望去,但見芝草遍地,清香郁郁,林濤陣陣,鳥啼山幽。 葉凝之步法已可謂極妙,他獨自一人在幽靜的松林中行走之時,便是那些棲息在松林間極易受驚的鳥雀,也未曾驚醒飛走一只! 松林盡頭,有一彎山溪在密密層層、挺拔粗壯的樹林中蜿蜒而來,潺潺流動。 在山溪平緩之處有一座簡單樸素的小木橋,木橋過后,便是一條由青石壘成的小道,小道飽經(jīng)歲月的滄桑與痕跡,扭曲如龍蛇般蜿蜒而上,沒入深山密林深處。 葉凝幾步便輕松踏過木橋,當下沿著小道拾階而上,漸漸消失于深山老林,一座小山之中。 小山之上有一崖,崖上有一臺,此臺喚做迎紫臺,乃是葉凝每日吞吐先天紫氣的修行之地。 所謂先天紫氣,便是每日朝陽出生之時的那一抹紫霞,此氣精純剛正,宏大養(yǎng)生,又蘊含著朝陽蓬勃之意,實乃食氣修行者的上上之選! 樓觀道承尹喜之道統(tǒng),奉老子為祖師,對于先天紫氣的研究極深,當初老子那等如龍似仙般的高深境界,紫氣縱橫三千里之象,自然沒人真正達到。 但論這朝陽紫氣的汲取之法和凝煉之術,漫漫歲月而來,樓觀道對此卻是頗有一番手段。 葉凝自幼拜在田谷十老蘇道標的門下,在極早之時就顯露出了早慧之象,約摸一、二歲之時就開始觀看道典,四歲之時正式入樓觀道修行。 從那時至現(xiàn)在,無論刮風下雪,只要有日出,這每日采紫霞之功夫就斷斷不會忘卻。 今日自然也是如此! 這小山之上雖略有坎坷,但葉凝自幼不知行了多少次,早已將小道中的一切爛熟于心。 只不過短短一盞茶的工夫,他就已經(jīng)端坐在了迎紫臺上,手掐法決,靜候著日出之刻的到來。 時間緩緩流淌,或是老陰生少陽,極致的黑暗之中孕育著光明…… 某一刻,一道鋒利的黎明之光如那發(fā)硎之劍,斬斷了天地間過去那濃郁的黑暗,為這天地間帶來了第一縷純粹的光明。 緊接著,這一縷光越來越濃郁、越來越灼熱,直至于將籠罩著這方世界的黑暗都逐漸驅(qū)散、抹除,那一輪圓圓的紅日這才千呼萬喚始出來。 天光正晴,正在遙遠的大陸平面之下,一輪金紅大日已逐漸升起,這輪大日的速度極快,幾乎只不過片刻功夫,就到了葉凝所在的小山之巔。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