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北遼軍隊并不會打下一個城池回去,他們會一直打下去,直到打到北宋出動十萬大軍,或者他們被某個將領打敗了,吃了些敗仗,才會撤兵回遼,這是他們的往常慣例。 因為他們吃準了,宋軍不會追過去,不會追到遼國境內打他們。 怎么形容呢? 當年簽訂過一些協(xié)議和歲幣之后,遼國其實還是可以時不時的侵關的,只要不大規(guī)模攻擊就可以。 可是北宋不行。 北宋擔心會惹惱遼國,所以很早就下了命令,不允許本國將領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攻入遼國境內。 當然,實際也沒人有這能力。 可不管如何,北宋這邊以文壓武的局面,的確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北宋將領們的自由發(fā)揮,使得他們在很多時候,明明有能力打敗對方軍隊,但是卻根本打不敗對方。 這么說可能就會有人覺得前后矛盾了,但其實并不矛盾,在全力發(fā)揮的情況下能夠打敗對方,但是奈何現在的北宋將領們根本沒有辦法,或者說沒有權利全力發(fā)揮。 很多時候,軍隊指揮甚至要聽上面文人的命令,武將沒有任何自由發(fā)揮帶兵的權力,這跟紙上談兵沒什么區(qū)別,兵者詭道,打的就是出其不意,打的就是不走尋常路。 沒有自由,又哪來以弱勝強? 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可沒有哪次是光明正大應對的,那都是走的兵者詭道的路子,沒有自由就沒有詭道兵法可言,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以弱勝強,只能正面對抗。 可騎兵與步兵本就不一樣。 時常失敗也就很正常了。 …… 真定府郊,兵營內 喬木一進去就被人認了出來。 幾個部將趕緊出來迎接,楊家軍的將軍時常戰(zhàn)死,每隔幾年就會換一個,可這老太太卻如同定海神針一般,一直屹立不倒,因此,他們可能不認識新來的楊家將軍,但是絕對不會不認識這位佘老太君。 “老太君,您這是?” 楊輝龍快步走出,不解問道。 偌大楊家,當然不止佘老太君這一脈,楊家軍當中過半將領都姓楊,其中又有多數是楊家旁支。 故而,這才能稱楊家軍。 “遼兵侵關,汝等可愿陪我殺敵去,我孫戰(zhàn)死,老身得報仇血恨。 調兵之事也無需擔心,龍頭拐杖在此,如太祖親臨,自是無憂?!?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