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翌日,天朗云稀,秋風颯爽。 臨近中午時,六個年紀最小五十多歲,最大七十多歲的老人才被王維熙接回來,跟著牛車回來的。 只有行李是放在牛車上。 其他人都是跟著牛車走。 沒辦法,要愛惜牛力,不能讓牛累著了,他們村可沒有拖拉機之類的東西,自然得讓牛松快些。 王維熙把人帶回來,并且將他們安排妥當之后,就召集全村各家的戶主,開了個村民大會,也沒什么重要的,就是通知他們有這么些人住進了他們村子,并且給那六個安排了什么工作和住所,同時明確表示讓大家盡量不要跟他們接觸。 就當村里沒這六個人就行。 他們村也不指望靠斗爭別人獲取什么榮耀,大家相安無事最好。 大多數村民其實也都是同意村長的想法的,畢竟大家現在日子過的好好的,雖說還沒有達到小康的水平,但至少餓不死了,誰也不想平白多找麻煩,相安無事最好。 少部分村民有些其他想法。 那也沒用。 村里面雖然沒有太多的民主自由思想,但是,少數服從多數是一個再樸素不過的道理,大家都懂。 因此,事情很快定了下來。 這次下放的六個人全部都被安排住到了牛棚那邊,當然,只是讓他們住在那邊,牛不歸他們養,大家也不放心讓他們養,畢竟村里為數不多的幾頭牛是村里蠻重要的資產,被他們養出病可沒處索賠去。 所以,最終分派工作的時候只是給他們分配了一些臟、累,沒什么技術含量,同時工分不多的活。 但凡有點技術含量的,大家都不樂意,或者說不相信這些個知識分子、臭老九能干,因為那些知青原來不也是知識分子,剛下鄉的時候什么也不會,插個秧差點沒把人秧苗給折騰沒了,所以,大家自然不敢相信這些知識水平更高的人。 指不定知識水平越高。 干活就越差呢。 因此,最終分配給他們的工作分別是挑大糞,漚肥,清理豬圈和清理牛棚之類的,又臟又累,同工工分還不多的活,這些活也是普通村民都不愿意做的,當然,村民倒不是嫌棄這些活臟,主要是這些活的工分太低了,五個工分還不如他們下田隨便薅幾下得的工分多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