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其余百家收弟子很講究傳承,基本一個人只會收一兩個,或者三四個嫡傳弟子。 用于確保培養出來的弟子幾乎都是精英人士,不存在濫竽充數。 可儒家那是來者不拒。 來多少教多少,不管他們聽懂了多少,反正只要來了,聽了他們的課,那就是他們儒家的子弟了。 這兩種傳承方式經歷了幾十年的演變之后,前者百家人數雖然有所擴張,但擴張的終究有限,可是儒家的擴張那就是極其可怕的了。 當年戰國所謂非儒即墨,足以證明儒學擴張速度的可怕,現今墨家式微,儒家擴張起來自然就更無顧忌,如今的整體人數恐怕都能跟其余百家人數加起來相提并論了。 不過,經歷了這場危機后,其余百家傳承人也都紛紛明白,他們不能再跟以前那樣傳承知識了,他們必須得改變,得改變傳承模式。 得開設學堂,大講本學。 喬木也就是趁著這個時機,迅速利用東宮少府,在整個長安開始推廣紙質書籍和印刷術,同時還在長安開設了十二所圖書館,圖書館里密密麻麻擺放的全部都是百家典籍,除了儒家,喬木專門針對的就是儒家,自然不可能在自己的圖書館里面還擺儒家的那幾本破書。 春秋尚書,不過都是講古。 西漢初期,這天下可不缺這么一兩本講古的書,史家更是有專門的傳承,遠比春秋尚書這兩本為尊者諱的書,描繪的客觀真實的多。 當年項羽燒秦宮的時候,蕭何等人可是有專門護下始皇宮殿當中收藏的各類竹簡,西漢如今又未曾經歷什么大亂,所以皇宮當中的古簡孤本雖然不如當年先秦全面,但少也少不到哪里去,只是很多竹簡上的繩子都已經斷裂,竹簡內容也相對散亂,不同古本混在一起。 不是很好分辨罷了。 可喬木好歹也是太皇太后,早在前兩年就已經調遣了一批博學之士專門整理那些古本,如今雖然還沒有完全整理出來,但也整理了將近三分之一出來,其中就有近百本已經失傳了的各類古本,這些古本自然也在這次圖書印刷行列當中。 因此,當喬木以太皇太后的名義推出建設的圖書館竣工,并且正式開放的時候,那真是舉城嘩然。 不知多少人給她唱贊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