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也是第一次見識到了愛情詩。 情竇初開的年紀,每一句優美的話,每一首浪漫的詩,都能令她們沉迷,雖然不一定能明白詩里蘊含的深意,也不一定能明白詩里的每一句典故,但是優美的字詞和意境已經足夠吸引原身的少女心了。 當然了,那時候原身對此只是比較喜歡,只是喜歡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抄喜歡的詩句,喜歡的字詞。 本質上喜歡的是文學。 而非文學背后的作者。 但是隨著文化界逐漸開放,隨著原身年紀逐漸增大,隨著文學青年和文學女青年的稱呼開始出現。 原身不免覺得,大家都是讀過書的,她好歹也已經上了高中,憑什么別人能夠寫,她不能夠寫呢? 于是從高一開始,原身慕海燕就開始了她先前所謂的筆耕不輟。 那是真的筆耕不輟,閑下來就寫,寫完修改,一首詩能改個七八十遍,直到改到她自己覺得沒有一個字是多余的,也沒有一個字可以修改的時候,她才會把詩寄出去。 但是吧,雖然現代詩的要求沒有古詩那么嚴苛,對于押韻的要求也不是很嚴格,可是那也不是誰隨便寫寫,改改,就能登上雜志的。 原身既不是天才,也沒人脈。 再加上經歷也少,因此寫出來的那些現代詩,根本沒有什么深刻含義,也沒有深刻感情,更像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原身折騰了幾年,最終真正被人家雜志社錄取的,只有三首詩。 分別是《我的理想國》、《秋風蕭瑟豐收喜》和《春風拂露》。 一首展望未來。 一首歌頌豐收。 還有一首是以景寫情,愛情。 而這三首之所以能被收錄,據喬木估計,可能就是單純那幾期投稿的人相對較少,再加上原身那三篇也的確勉強能湊合,所以,這才會被詩刊雜志社的編輯看中收錄。 并且賺了三十多塊錢。 可別小看三十多塊錢,八幾年三十多塊錢,也已經相當于一些人一個月的工資了,當然了,如果一個月寫三篇的話,那倒也差不多。 可關鍵的是原身三四年才寫了這么三篇被收錄的,平均下來年收入只有十塊錢,簡直不能再慘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