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那誰又愿意學他們的學說。 百家爭鳴因群雄并起而興盛。 那就必會因天下一統而衰敗。 這是必然之事。 因為統一的天下,不需要太多的意見不一,有一兩個,兩三個意見互相討論可以,但是,如果有幾百個意見互相討論的話,那對國家的穩定和諧,絕對是十分不利的。 想想看。 想想看,如果這邊一個縣讓法家弟子來做縣令,那邊一個縣讓墨家弟子做,后邊一個縣讓儒家做。 做幾年之后再輪換一下。 那這百姓還能過好日子嗎? 不同學派的弟子做縣令,肯定會想辦法以自己學的知識治理所轄地區,結果剛治理幾年,換了一個其他學派的過來,后來的肯定得把前面的政策全部推翻掉啊,就算不全推翻掉,那也得推翻掉一部分。 這不就是朝令夕改嗎? 到時候傷害的還是普通百姓。 有人會說,那就不要換縣令。 就讓一個縣令干到死。 可是這么做就更危險了,比如說,左邊這個縣是儒家治理的,右邊那個縣是法家治理的,長期治理之后,左邊這個縣的人必然普遍認可儒家的理論,然后子報父仇,大復仇無罪論,在他們心目當中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可是一旦這個縣的人跑到法家的縣去搞這種事情。 那他的行為無疑是死罪。 因為法家可不承認儒家那一套所謂的人治,他們就是法律至上。 到時候不出事,不出亂才怪。 要是是個縣都這么搞。 那天下還不很快就亂了。 所以大一統之后,文字計量和錢幣之類的需要一統,思想文化也需要進行適當的統一,從這方面講的,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并不算錯。 因為統一思想。 的確有助于維護大一統。 嬴政雖然有在這方面努力,但是他顯然并沒有把握住核心之處。 法家足以治天下。 但卻不足以只憑法家治天下。 法家治得了國,治得了罪。 卻治不了人心。 這是一大核心缺陷。 當然了,現在的百家學派還沒想這么深,他們只是在想著天下一統之后,他們該怎么辦,該怎么延續自家學派,又該怎么抵御法家?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