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可是吧,她手里拿捏著兩套房在兩個兒子家住,和手里啥也沒有在兩個兒子家住,待遇可就不同了。 前者待遇是好吃好喝伺候著。 話說的好聽又孝順。 比不上老佛爺,但還算舒心。 后者話里話外嫌棄的不得了。 就差沒有直接攆人了。 原身那日子,過的是心酸的不得了,又不太敢跟兒子兒媳徹底鬧翻臉,因為她現(xiàn)在連個老家都沒得回,而且她父親還已經(jīng)去世,就是想回娘家哭訴,都是不可能的事。 弟弟家和父母家。 終究是不一樣的。 父母去世之后的娘家。 也不能再算是娘家了。 兩年后,原身偶爾聽到她三孫子說了一句奶奶怎么賴在我們家? 那是氣的徹底崩潰。 當天就離家出走了。 然后離家出走,還沒人找她。 也就是這時候,原身才開始打聽周圍絕大多數(shù)人家都不屑,甚至覺得住進去是一種恥辱的養(yǎng)老院。 九十年代的老人。 家里只有一個孩子的人家,那是相當?shù)南∩伲驗樗麄兘Y(jié)婚生子的時候,國家是鼓勵生育的態(tài)度。 一般家庭最少有兩孩子。 多的能有七八個。 想想看,一個老人有三四個六七個孩子,結(jié)果沒有人養(yǎng)老,還得一個人孤零零的住養(yǎng)老院去,這說的過去嗎,這也太說不過去了吧。 這不是幾十年后,家里都是獨生子女,一對夫妻需要照顧四個老人外帶一兩個孩子還要上班,根本照顧不過來,老人住到養(yǎng)老院里情有可原,大多數(shù)人也都能夠理解。 那時候是三四個孩子,好幾對夫妻照顧一兩個老人,這種情況下要是老人們還要住到養(yǎng)老院的話。 任誰私底下都得嘀咕兩句。 都得質(zhì)疑兒女不孝等等。 原身當時也是真的對兒子太過于失望,再加上最近幾年她的養(yǎng)老金也有所上漲,同時養(yǎng)老院的花銷并不算多,她的養(yǎng)老金支撐得住。 所以這才毅然決然的。 選擇住到養(yǎng)老院去。 原身的大兒子張建國和二兒子張建業(yè)剛知道這一情況的時候,是有趕緊去養(yǎng)老院,想要把原身接走的,畢竟他們兩個活得好好的,家里也沒有說窮困到什么程度? 讓自己老娘住養(yǎng)老院實在是說不過去。 也容易被別人戳脊梁骨罵。 不過原身哪會同意? 她是沒有受夠兒媳婦的冷言冷語? 還是沒受夠在家里,一把年紀了還得給兒子孫子們洗衣做飯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