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兩年前,大皇子一脈的官員領了維系回河和閩江堤壩維修的任務。 負責的官員覺得。 最近幾年一直都沒有發大水。 堤壩看著也沒有什么損壞。 所以最終壓根沒盡心,只花了不到一千兩銀子雇了點人,裝模作樣的在堤壩上面稍微涂了層泥灰。 使其乍看著好像修過似的。 而剩下的錢,一部分被所有知情的官員和參與的官員們私吞了。 還有一部分被那些官員上交給了大皇子,好讓大皇子有足夠的金銀籠絡朝堂官員和勛貴,并且借此增加奪嫡的成功概率,其中大皇子的母家,晉國公府的人也有參與。 他們是大撈了一筆。 可是第二年,他們負責維系的那片區域就發生了大降雨,連續降了半個月的暴雨,很快就裹挾天地之勢,沖破了堤壩,淹沒了大片大片的農田,當場淹死了十幾萬人。 當時他們就遭到了彈劾。 但是在他們的巧舌如簧下,最終將事件定性為,那場暴雨百年難遇,堤壩被毀也是沒辦法的事,不是他們偷工減料,而是雨太大了。 之后大皇子一脈,甚至于還借此表示愿意戴罪立功,前往賑災。 而在賑災過程當中。 他們再一次偷扣賑災款。 最終導致本來能活下去的許多人因此死亡,還引發了數次起義。 只是他們手里兵力充足。 被他們強行鎮壓了下去。 以及又沒人敢說出實情罷了。 單純這兩件事疊加在一起,因直接或間接死于大皇子一系官員的百姓數量,就將近二十五萬,而喬木找到的那一個府尹,恰好是整起事件當中,一個相對核心的人物。 所以由他牽連到整個參與那起事件的所有官員勛貴,也算正常。 正是因為知道了這些。 喬木才會說一聲活該,甚至還覺得讓他們這么簡單死了,實在是太便宜了他們,就該讓他們受個千萬年的折磨,然后再行魂飛魄散。 此次之后,喬木暫時也懶得再去找那些小人物的麻煩了,她直接開始調查最近幾十年,哪邊有什么大災難,哪邊有大量的人員死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