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楊資謙是了解楊霖的,比很多大夏人都要了解。 他在發(fā)出國書的時候,就做好了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這一戰(zhàn)勢必艱苦。 不過他不認為自己會敗亡覆滅,面對大夏,若是不反抗,那才叫敗亡。 敗的沒有蹤跡,敗的輕描淡寫,甚至敗的十分安樂。 高麗這個民族,都會慢慢消失,融入到長城那邊的王朝中。 大理、跤趾、回鶻、吐蕃就是例子,現(xiàn)在的契丹和悉人、渤海人、室韋人,正在走這條老路。 楊資謙不想當張伯玉,他想建立一個朝鮮王朝,永世延續(xù)下去。 楊資謙整頓兵馬,修繕武器,約束剛剛被打敗的民夫軍。 他甚至廢除了很多高麗國的苛捐雜稅,廢除了貴族的特權,將門閥的土地丈量后分給農民。 健忘的高麗人,已經忘記了以前的仇隙,他們現(xiàn)在跪在地上,高呼楊資謙為萬歲。 若是給他們一段時間,真的就會做大也說不定,幸虧宋江、韓世忠等人,力主出兵。 韓世忠的大軍,走平盧錦州一帶,行軍只用了半個月,就從龍城抵達鴨綠江。 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zhàn)爭,經過這幾年發(fā)展的大夏,在它國力最強盛的時候,是沒有打仗的。 相反,前些年,卻戰(zhàn)火不斷,所以這也是一次檢驗。 都知道我們很強,我們強到什么地步了? 作為三軍主帥,韓世忠還沒到鴨綠江,就命令吳玠渡江,接管崔洪旭殘部最后的地盤。 這些民夫巴不得夏軍趕緊來,免得被楊資謙打進來,將他們全部殺了。 吳玠在大寧江駐扎,澄海水師則把山東兵馬,運到了安義鎮(zhèn)。 楊資謙試探性地進攻了一下,還沒到大寨前,就被各式火炮炸的丟盔棄甲。 然后大夏輕騎出寨追擊,追到妙香山,楊資謙埋伏的兵馬盡出。 吳玠一看,索性一揮手,下令將援兵和逃兵一塊殲滅。 楊資謙手下兵馬,被殺的丟盔棄甲而逃,若非妙香山道路難行,不適合騎兵追擊,恐怕高麗人要丟下五六萬尸首在這里。 此戰(zhàn)徹底打去了楊資謙的僥幸心態(tài),也知道這支短短時間內,擊潰女真的兵馬的厲害。 當世最強,名不虛傳,而且不是那種剛剛好的最強,是把第二給甩開幾十倍的強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