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楊謙摸了摸下頷,面不紅心不跳。 “說起來,謙不過是從古代兵書殘卷之上抄錄下來的練兵之法匯編成冊。 若無像魁老您這樣精于指導操練部曲的老行伍,焉能有今日這樣的成績。” ##### 楊謙拿出來的《細柳營操典》,自然是出自于他的手筆。 將后世的軍訓內容中,適合于這個時代的全都給揉了進去。 再配合上一些體院內部的訓練內容,甚至還包括一些飲食方面的知識。 然后,學富五車,博學廣聞的楊謙便在訓練之初,就將此物送予韓魁這位楊府部曲管事。 偽稱此書乃是出自西漢著名軍事統(tǒng)帥周亞夫訓練細柳營所用的操典。 是他在攀登書山,泅渡識海的艱難困苦過程之中,偶然得到的內容,將其抄錄了下來。 楊謙只是一位儒雅俊秀的謙謙君子,若是說他讀書牛逼,楊府內沒有人敢有二話。 可若是說他懂兵法,那就是扯了。 所以,足智多謀楊小謙就決定利用自己的才華學識,來提高這個時代的軍事訓練水平。 于是,當韓魁剛剛來到了楊府,接過了這位才智之名震動東都的小公爺贈送給自己的《細柳營操典》時,整個人都是懵逼的。 莫說是他,就算是楊寧和韓氏,也被傳聞(來自親兒子之口)之中的《細柳營操典》給嚇著。 韓魁是練兵多年的老行伍,也粗通文墨,在訓練方面有很深厚的功底。 這份《細柳營操典》里邊許多東西讓他眼界大開,比如說,過去的士卒三日一操,或者是五日一操。 因何?因為士卒不得飽食,食無肉,強行操練,體力跟不上,還容易受傷。 再有,練兵先練隊列,列陣行軍進退,得法之后再操練其他,這一點,老行伍的韓魁也是亦深感贊同。 不過里邊還有許多的東西讓他滿頭霧水。可是一想到周亞夫這位西漢名將,以及那名聲流傳至今的西柳營大名。 再加上楊小公子博學廣聞的名聲,所以,他自然也不會去懷疑這《細柳營操典》是偽作。 認真研讀,還時不時在鬧不明白時,虛心地向楊謙這位抄錄者詢問,這才有了如今的這些隊伍齊整,進退有度的少年部曲。 “小公爺哪里話,老朽這等粗通文墨的大老粗,若無公子詳加解讀指點,又怎能短短時日,就知曉其精髓所在。” “那周亞夫,真不負西漢名將之謂,難怪那細柳營之名,能夠傳揚之至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