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由于朱珪讓自己頭疼了,周瑯就開始認真研究這個對手,開始搜集此人的信息。 過于詳細和隱秘的信息周瑯不可能搜集的到,但關于朱珪身上的一些經典故事,在福州城里找一些宦海沉浮多年的師爺或者老吏就能打聽到。 朱珪身上這種故事還真不少。 跟和珅不同,朱珪為官清廉,但卻不迂腐。 有兩個故事,其中之一發生在某年的除夕,有客人造訪朱珪,問他當年收入如何,朱珪舉著胸前荷包說:“可憐此中空空,壓歲錢尚無一文也。”剛說完,門人手里拿著禮物對朱珪說:“這是門生某某節儀若干封。”朱珪便對客人說:“此數人太呆,我從不識其面,乃以阿堵付流水耶!” 這個故事說明朱珪并不拒絕門生故吏的年節進貢。 還有一個故事,朱珪在任山西布政使的時候時,跟當地的陽曲縣令吳重光是“文字之交”,倆人互相欣賞對方的文采。朱珪奉旨進京,卻沒有盤纏,于是找吳重光,手拿借條,說“我奉召入京,可囊中空空,需路費二百兩,特立字據向你借用。” 吳重光一口答應,但不好意思收借條,朱珪說“你不收借條,是不是要向我行賄?”第二天吳即將銀兩送去,將借條取走,朱珪才收下銀子。不久,朱珪從京城托人捎銀還債,并索借條而去。 這個故事說明,雖然也收年節禮物,可朱珪并沒有撈錢的本是,堂堂一個布政使還要向下級的知縣借錢;可官做到了布政使這種級別,即便不去主動勒索貪墨,也會有大把人拱手送錢的,朱珪卻窮的連路費都沒有,至少說明他不會拿不干凈的錢。 這樣一個人,他既能從容的接受該有的禮儀來往,證明他不迂腐,不會因為特立獨行而跟同僚格格不入。 他身為布政使卻窮的連路費都沒有,說明他擁有強大的自我克制的能力。自己作為高官能拉下臉來向下級借錢,說明此人心性豁達,不拘泥于尊卑貴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