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是一種雙方互相的焦慮。 正所謂關心則亂,正因為關心,反而雙方都理不清頭緒。 周瑯四處尋找北京城弱點而不可得,在朱珪眼里北京城卻是處處破綻。 援兵不是沒有,朱珪不敢調動,他的部署之前也是一直參考了朱元璋北伐路線制定的,徐達第一步是從兩淮攻打山東,所以朱珪在江淮和山東都做了防備,重兵壓在揚州一帶,并且準許官兵在作戰不利的情況下,可以后撤到徐州,目的是保衛山東。按照朱珪的看法,兩淮過于靠近江南,敵軍重點進攻之下,江淮很難守住,所以準許后退,拉長敵人的補給線。可朱珪這個口子一開,結果給前線清軍制造了撤退的借口,大踏步往后退。 徐達占領山東之后,選擇攻取河南,然后是潼關。河南無險可守,但潼關卻是幾千年來最有名的險關,歷代正面攻取的成功案例極少。所以朱珪讓陜甘清軍重點布防潼關,只要敵人攻不下潼關,就要防備陜甘精兵從出關攻擊河南,只能留守重兵在潼關之外圍堵。所以只要潼關在手,敵人就不敢放心攻打北京。 另一個重點布防地區是荊襄,荊襄不失,則河南、山西、四川和湖南,甚至云貴,都能連為一體,大半江山就在大清手里握著。荊襄丟失則數省零散,敵人逐個擊破,易如反掌。所以朱珪調川楚大軍布防荊襄,湖南、云貴大軍協防。 這些軍隊都不能動,而且也沒有動的意義,北京城防衛力量足夠了,超過二十萬人駐扎北京,如果守不住,援兵來了同樣守不住。增加人只是增添更多后勤負擔而已。 陜甘、川楚的精兵也并不比北京的強,這一點朱珪很確信,因為他調動了一部分鎮壓萬白蓮教的大軍在北京布防,先后參加了天津和通州之戰,這些軍隊的表現確實比舊八旗兵要好很多,可依然無法抵達賊軍,尤其是張家灣野戰,徹底打掉了朱珪的信心。 通過俄國人,朱珪了解到,敵人并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缺點,要打敗敵人,只能比他們更強,除此之外沒有取巧之處。 跟尼古拉感受到的不同,朱珪并不覺得自己不通軍事,他早就讀過兵書,這幾年讀的更多了,加強訓練,嚴明軍紀,這些他都做到了,還打不過敵人,只能說非人力所能為,或許是天命。到了這種時候,朱珪腦子里都沒有出現過讓俄國人幫忙練兵的想法,而尼古拉認為這是他們最明智的選擇。甚至尼古拉認為,對方應該請自己去指揮清軍。 朱珪對夷人的不信任心理,以及偏見,讓他根本就產生不了這種想法,他所能想到的,依然是據城死守,只是朱珪明白久守必失的道理,哪有攻不破的城池。只希望賊人后勤供給不上,不得不撤兵。 所以朱珪想到唯一主動的應對之策,就是在后方招募猛士,騷擾敵人糧道。 朱珪不相信賊人依靠不穩定的海路,能長期在北京作戰,賊人一定會在周邊征糧,肯定早就弄得天怒人怨,只要稍加鼓動,百姓必然四處起事。官府如果能夠加以合理引導,以官職、重賞相誘,必有猛士響應朝廷號令,誅賊保國。 不過不等朱珪看到他在后方招募猛士的策略起到作用,一聲轟響,朝陽門的城門樓子倒塌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