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日本是一個知恥的民族,恥文化十分濃烈,否則也不會動不動就自殺。結果日本兩派勢力回去之后,竟然臥薪嘗膽起來。兩派在中國皇帝面前做出了保證,倒幕派暫時放棄推翻幕府的計劃,幕府保證不追究倒幕派之前的違令不尊,然后倒幕派大名繼續向幕府將軍效忠,幕府則答應放開倒幕派的貿易。 兩派人馬把手言歡倒不至于,但暫時和解。 再之后,出現了讓周瑯頗為擔憂的事情,日本人派來了大量遣唐使,就叫遣唐使,他們至今將中國稱作唐國,將中國人成為唐人。 遣唐使是來學習的,日本人缺點很多,但學習絕對是一個優點。不是因為日本人聰明,而是因為日本人一旦開始學習,他能徹底甩開包袱,從頭學起,這個很重要,古人常說虛懷若谷,虛心才能學到東西,腦子里裝著滿滿的傲慢,是不可能去放低姿態學習的。 日本人在中國學習,考察,他們對什么都感興趣,制度、法律、技術,甚至生活習慣,他們都如實的記錄,然后傳回國去。日本人之前就已經在礦產業引入了蒸汽機等新技術,對工業技術是有一些認識的。但他們還是吃驚于中國工業的巨大規模,接待他們的中國官員,工廠也都驕傲的宣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桑之國。 中國人驕傲,日本人卻認為理所應當,難道中國不應該就是這樣嗎?不這樣才奇怪吧!日本人什么都感興趣,什么都想學。這讓周瑯開始擔心日本是不是會提前出現明治維新,當然明治不可能了,或許是幕府維新,因為周瑯決不允許幕府丟失權力,否則他就不會斡旋幕府跟倒幕派的沖突了。 日本人發現,最適合他們的產業就是航運業,中國航運業一直無法超過英國,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招不來水手,中國不缺少漁民,但即便是漁民,也不想遠離海岸,除了疍民之類的極少數民族,中國人視海洋為畏途,冒險出海的民眾,更多的也不是愛大海,而是為了海外的土地。謝清高就是一個例子,他是個冒險家,但他不愛大海,愛的是海那邊的風情。 任何產業,一旦國家層面的力量開始支持,那發展就快了。 日本的中小海商得到了政府資助的資本,開始大量采購優質商船,進行遠洋運輸。 日本人在短時間內,就發展出一個規模可觀的商船隊。 因為日本已經開始出現一個客觀的商船隊,所以英國才開始拉攏日本,他認為日本也有通過巴拿馬運河的需求,那么就會對中國把持運河不滿,就值得拉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