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日本擔心白銀外流問題,周瑯告訴他們,其實不是中國需要白銀,告訴日本幕府,中國現在用的是黃金,已經不用白銀制錢了,交稅是用黃金計價的,之所以日本白銀還在流入中國,是因為日本缺乏物產,明代王夫之這樣的名士都論述過,“日本無貨,只有金銀”,明末士大夫在日本都很有影響力,日本人也知道這個道理。 日本幕府詢問日本該怎么辦,周瑯的辦法就是搞工業去,而且建議日本,應該因地制宜,結合日本的有利條件,才能百工興盛。 日本人并沒有聽周瑯的建議,他們太貪心了,他們太急迫了,他們想一下子變成中國,他們想把中國的一切都搬回去,于是他們也辦紡織廠,讓女工進廠做工,而且發出宣言,與其把女子賣掉,不如讓她們做工。 日本辦鐵工廠,辦造船廠,辦機器工廠,都是政府大力投資。 結果短短幾年就陷入困境,這時候幕府想起周瑯很早之前的警告,再次虛心求教。 周瑯這時候繼續告訴幕府因地制宜的道理。日本要的不是大道理,要的是解決辦法。 周瑯告訴他們,并不是很了解日本的情況,但粗看之下,日本有高山密林,伐木造紙也許有前途,日本發展航運是對的,但造船缺乏鐵料,日本鐵料太貴,遠沒有中國廉價,造船只能虧損。機器廠、紡織廠也肯定做不過中國。 日本人十分沮喪,他們認為日本什么產業都不可能做的過中國,難道日本只能無貨。 周瑯鼓勵他們,認為日本人一定可以做出比中國更好的貨物。但一定要結合本國情況,不能盲目。他建議日本從現有的優勢行業入手,凡是在現有條件下日本可以向中國出口的貨物,那么用機器生產必然大有可為。 日本人發現,能出口的只有武士刀。明代時候還有折扇,結果現在已經做不過中國了。武士刀只能作為個別喜歡收藏刀具的收藏家的收藏品,市場十分狹小,也無法用機器生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