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么好的機會,俾斯麥當然不愿意放棄,他說服威廉親王宣布以波蘭國王的身份,在普魯士攝政。他的頭銜成為波蘭國王兼普魯士攝政王。 但法國只是提出了強烈抗議,表示絕不接受波蘭和普魯士王權集于一人之手,但也僅此而已,法國并沒有采取切實措施,倒是讓拿破侖總理借此機會擴大了法國常備軍,將法國陸軍擴大到60萬人,而之前他們只有30萬人。 不久之前,一個在后世鼎鼎大名,此時還不得不靠在報紙上寫文章補貼家用的,一個姓恩的偉大革命家在報紙上評論:“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普魯士有50 萬支針發槍,而整個其余世界還不到500 支。在這兩三年或五年之內,沒有一支軍隊能夠配備后裝槍,而在此以前優勢在普魯士一邊,難道你認為俾斯麥不想利用這個時機嗎?當然要利用?!傊滤果湻浅G宄刂雷约旱牧α?,并且也知道,這樣的力量對比只能維持幾年,因此我認為,他將盡最大的可能利用這一點?!? 恩大師認為,普魯士的勝利是基于先進的步槍的,這種唯武器論是要不得的。沒有哪一場勝利是完全基于某一種武器創新上的,尤其是同時代,同等技術水平下的戰爭。打贏統一之戰的秦軍,是一支以青銅武裝自己的軍隊,同期的韓國鐵器工業發達,可被打的最慘的就是韓國。 況且普魯士的針擊槍有很大的缺陷,無法解決氣密性問題,導致射程只有前裝槍的一半,威力也小于前裝步槍,最大的優勢是可以臥射以及速度快,這在短兵相接的時候極為有利。 其實早在普魯士開始大規模列裝針擊槍后,秘密就公開了,當一支軍隊開始列裝某款步槍的時候,是不可能絕對保密的。而且并不是小說家描寫的那樣,普魯士人將針擊槍視為最大的軍事機密。而是允許外國公開參觀的,裝備這款步槍,可以說是德國軍方對軍事革新的敏銳嗅覺讓他們領先了一步,跟他們總是試圖保持最高效的軍事制度一樣。即便這樣,連他們自己的將軍都沒有全部接受這種步槍,而是對沿用了數百年的前裝槍情有獨鐘。 一位普魯士將軍非常討厭后裝槍,他在死時留下遺言,要求在他的墓地上用前裝滑膛槍放一陣槍聲,否則他死不瞑目。 一個瑞士軍事代表團訪問普魯士時,檢閱普魯士后裝槍部隊的瑞士將軍邊走邊嚷嚷道:“用嘴吃東西才是高貴的(指前裝槍),瑞士射手從來不會卑賤到使用從尾部裝填的‘灌腸槍’(指后裝槍)來射擊?!? 上次普魯士跟俄國的戰爭中,不但有大量中國軍事觀察員在觀戰,烏拉爾軍隊中的一批年輕中國籍軍官更是親自跟普魯士軍隊作戰過。他們戰后對這種武器的評價,也更集中于猛烈的火力。 中國兵部的裝備科進行評估后,也仿制了一批針擊槍,但只用來裝備輔兵,因為認為這種武器更利于防守。當敵人靠近防御工事的時候,密集的火力會讓對方吃大虧。但主力戰兵依然沿用線膛步槍,因為多一倍的設計距離,意味著多一倍的殺傷力,進攻部隊,永遠講求的是威力。 歷史上,普魯士跟奧地利軍隊的決戰中,針擊槍取得戰果是,普軍損失了360名軍官、8812名士兵傷亡或失蹤;奧軍(包括薩克森軍)則有1372名軍官、43500名士兵傷亡或失蹤,其中兩萬人被俘。奧軍傷亡大的原因是,他們逃跑的時候,扔下了兩萬名傷員,減掉這部分,其實傷亡小于一比二。 單純將普魯士的勝利歸功于武器,這對普魯士是不公平的,完全忽視了普魯士更高效的動員體系,毛奇更有秩序的指揮體系,甚至普魯士士兵的訓練和紀律性也都高于奧地利士兵,把這些原因統統不提,只說武器優勢,過于簡單粗暴,可因為更容易解釋普魯士過于輕松的勝利,因此這個說法迅速傳播開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