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想到這里,毛利敬親立刻采取行動,第一步,馬上要求統(tǒng)治下的各個港口,立刻采取攘夷措施,驅(qū)逐來港的英國商船,不能再給中國人抓住把柄,第二步,將英國人派來的各種代表,統(tǒng)統(tǒng)趕走,第三步,才是馬上去跟幕府談判。 并且要拉上中國領(lǐng)事,讓中國領(lǐng)事做個見證,也就等于得到了中國的保證。 此時跟毛利敬親一樣感到情勢變化太快的,還有一個英國人哈德爾,他是一個愛爾蘭人,但卻是終于英王的愛爾蘭貴族,他信仰新教,在三一學(xué)院畢業(yè),在東印度公司服務(wù)過,對東方文化頗為了解。 是他成功的跟日本的地方勢力建立了關(guān)系,也是他,成功的說服英國政府支持日本的地方勢力,還是他,成功的讓日本的地方勢力跟英國達成了協(xié)議,簽署外交條約。 當長州藩興兵之后,形勢一片大好,哈德爾迅速從印度趕到日本,跟在毛利敬親身邊,他希望毛利盡快履行承諾,跟英國建立外交關(guān)系,英國愿意承認毛利家族對日本的控制,當然前提都是毛利家能夠打進京都。 眼看著毛利軍隊逼近京都,幕府軍隊一觸即潰,哈德爾以為不出一月,他就能成功的在中國勢力腹心位置,建立一個抗中基地。 可誰能知道,當他早上剛剛從日本藝伎柔軟的肚皮上醒來,突然就被通知要求離開。 他實在不明白為什么,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溝通后才知道,是他們的主人不想讓人以為自己通夷。 哈德爾瞬間沮喪起來,他知道他又一次碰到了那道無形的壁壘。 很多年他都無法理解這種現(xiàn)象,東亞國家,一旦跟西方國家正常交流,就會遭人詬病,首先就是他們本國的知識精英會反對,警示君主,接著跟西方人接觸的本國人會被嚴懲,西方人被驅(qū)逐是好的,擅自進入這些國家,甚至有生命危險。 這種文化上的排斥,形成了一道壁壘,這道壁壘并不是中國人主動去構(gòu)造的,但哈德爾發(fā)現(xiàn),中國人在外交領(lǐng)域大肆加強這道壁壘,讓西方跟東亞國家很難建立正常關(guān)系,讓英國無法利用東亞國家之間的矛盾來反對中國。 勾結(jié)夷人是罪孽,這種觀念首先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讓哈德爾最不理解的是,中國人自己都在跟西方通商,可卻在東亞其他國家維護封閉。中國人跟西方通商,沒有被認為勾結(jié)夷人,可一旦那些小國跟西方通商,馬上就先被他們本國的知識精英扣上一個通夷的帽子。中國之所以不會被扣上這頂帽子,源于中國是東亞文化中心,誰通夷,他們都不會通夷,這是一種文化霸權(quán)。是歷史形成的,誰也無法改變,哈德爾惱恨的是,中國人濫用了這種文化霸權(quán)。 連朝鮮、越南這些統(tǒng)一的獨立國家,都不敢背上這頂帽子,更何況日本這種四分五裂的國家里的諸侯。 哈德爾知道自己的外交行為再一次失敗了,他現(xiàn)在想得,已經(jīng)不是力挽狂瀾,再次支持長州藩奪取政權(quán),然后成為英國對抗中國的棋子,他現(xiàn)在想的,更多的是趕緊降低損失,收回英國政府在長州藩身上的投資。 那些援助給長州藩的軍火,可都是按照低息貸款的形勢給他們的,這些錢必須追回來,因為這筆錢高達三百萬英鎊,不追回來,這個賬平不了,首相都得下臺。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