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作為有著歐洲屋脊之稱的瑞士,國土雖小,享譽世界的東西卻不少。 比如最出名的手表、瑞士軍刀、銀行,以及……永久中立國的名頭。 作為一個夾在大國之間的彈丸之地,瑞士也不是一開始就中立。 說起來,這個國家的出現(xiàn),和彌桑黛的哈布斯堡家族,也分不開關(guān)系。 哈布斯堡王朝興盛后,取消了烏里、施維茨和下瓦爾登等幾個城市的自治地位。 這三個城市不服,就聯(lián)合起來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由此形成了舊瑞士聯(lián)邦的核心。 此后數(shù)百年,瑞士也有一個大國夢。 他們對抗過哈布斯堡,當過雇傭兵,做過教皇近衛(wèi)隊,倒賣過軍火,在阿爾卑斯山打過游擊,抵抗過拿破侖…… 在中立前的那些年,瑞士也是狂野滴狠吶。 可惜,時過境遷,瑞士也逐漸認清事實: 自己不可能對抗歐洲強國。 于是1813年,拿破侖退位后,在維也納會議上,作為戰(zhàn)勝國的瑞士,重申中立地位。 歐洲各國也同意承認它的永久中立。 原因很簡單,瑞士資源匱乏! 只要我活成廢物,就沒人能利用我。 它幾乎沒有多少資源,國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又都是山脈,鉆進去后,就能打游擊。 頗有點帝國墳場——阿富汗的感覺。 瑞士就像一顆釘子,卡在德、法、意、奧四國之間。 又因為交通樞紐的緣故,誰都不想讓其它國家得到它,慢慢變成為了默認的大國緩沖地。 當然了,這種獨立也是有限度的。 元首當時想攻下瑞士來著,但雙方一番交易,最后又放棄了,繼續(xù)保持“中立”。 二戰(zhàn)時期,就一直流傳一句諷刺的話: 瑞士每周六天在為德國工作,周日為盟軍的勝利祈禱。 不過總得來說,這種多山的環(huán)境,確實為生存發(fā)展,爭取了很多東西。 但卻給威廉一行人帶來了麻煩。 一路沿著多瑙河,通過運河轉(zhuǎn)到萊茵河,再逆流而上,抵達瑞士時,看著兩側(cè)連綿的山脈,威廉也是望山無語。 這去哪里找人啊! 雖然臨來時,鄧布利多給了大船可能停泊的區(qū)域,但這邊支流無數(shù),密密麻麻交織在一塊,不小心就會迷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