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是諾曼人。他們來做什么……”神父多爾夫不敢如此冒昧地問。 他一開始很緊張,隨著神父康拉德率先開口,話題迅速撩開了。 因為,走過森林站在來茵河畔,不遠處之地仍在冒著黑煙。燃燒的科布倫茨就在那里,現在藏匿在森林的瓦倫達爾修道院終于知道了更嚴重的內情,也獲悉了一切災禍的始作俑者。 馬上會有一場大規模、必然血腥的戰爭,對此瓦倫達爾修道院因為距離戰場太近根本不能獨善其身。 眾人被請進修道院,包括藍狐在內所有的羅斯戰士都亮出自己準備好的十字架吊墜。 他們集體做了一場戲,就在這簡陋修道院做了一番祈禱,果不其然立刻得到了本地神職人員的好感。 再當藍狐拿出了準備好的禮物,帶著欣慰至流淚的情緒,加之神父康拉德的游說,本地神父多爾夫相信了一切說辭。 乃至接受這樣一個不愿接受也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瓦蘭達爾修道院已經成為戰爭的一部分。 神父多爾夫沒得選,法理上他現在要聽從科隆大主教的調度,而科隆方面與這些諾曼人是多方面盟友。 令他訝異的是,之前派出的信使與諾曼的船隊相遇,恰是這支船隊剛在科隆逗留,恰是眼前這個自稱約瑟夫藍狐的諾曼男人,最近才有大主教哈德博爾德有著深度交流。 這位送禮者是一位貴人,深知惹不起的多爾夫只能順應。 “那么,我們能為你做些什么?”神父故意這么問,言外之意也是探索瓦倫達爾在接下來戰爭中索要扮演的角色。 藍狐答得干脆:“我們本就是盟友,只是你不了解我們。組織你所有的村民,組織你所有的馬駒驢子和手推車,當我的大軍登陸后,充當我搬運物資的民夫。你們跟著我們去拿騷一趟,參與其中的人將得到金錢獎勵。” 神父不能說自己貪圖錢財,一磅銀幣為禮物已經令多爾夫大為信息,而大量的偏硬的“莎草紙”令他眼前一亮。至于一只“透明水晶杯”為禮物,所謂它可以用作彌撒儀式、嬰兒受洗用圣器,體現了這些諾曼人很虔誠。 為拿騷男爵辦事,有錢領!這是村民聞所未聞的義舉。 自古以來普通人給貴族服役是義務,居然還能從中得到一些獎賞嗎?他們不做懷疑,整個瓦倫達爾的村民不過二百人,能動員出的精壯男人也就五十余人。根據他們的信仰,本地婦女絕不可從事勞動,好在各家將自己的手推車全部拿出來,修道院也將拉石碾子的驢子和拉柴車的馬匹貢獻出來。 民夫人不多,交通工具也少,但有總比沒有強。 藍狐一行就在森林中的瓦倫達爾過夜,次日清晨,他本人帶著隨從穿越樹林站在了來茵河畔。他迅速選出一片有著松軟泥地之地作為登陸場。 此地絕非亂選,帶路的村民指出該地名叫uvervare,意為“從此劃船到對岸的渡口”。本地人只有小船,平日也不會在來茵河河面上活動,他們的小船最大用處實為滿足本地神父的出行需要。 林子村民幾乎一生不會離開自己出生的這片方寸之地,即便他們有意為了得到一份報酬去拿騷一趟,對很多人而言此乃一生最遠的一次遠足。 站在登陸場,藍狐能看到不遠處依舊飄起的濃煙,此乃科布倫茨無誤,但因河道走向與森林掩護,他無法看清依舊悶燒的居民區,同樣盤踞當地的法蘭克軍隊也看不到自己。他要的恰是這樣的效果!所謂數量龐大的援軍費些汗水繞道而行,最終在敵人缺乏察覺的狀態下出現在其后方。 按照藍狐的設想,科布倫茨的被兩條河夾出來的三角區,必將成為插翅難逃的絕境,敵人必須被殲滅。 重甲和重武器裝備是制勝關鍵,它們在戰場上表現得有多強勁,非戰斗時期的運輸就有多費勁。 年輕的第七旗隊至少會搬運來十座扭力彈弓,即便各種零件可將之拼成可推拉式的機動靈活武器,兩款十字弓就不要指望戰士一直扛著它走十羅馬里山坳道路。 本地民夫太少,更多民夫和車輛還需從拿騷一方調運。 為了戰術的隱蔽性,藍狐寧愿選擇一條費勁的路。 這不,在抵達瓦倫達爾的第二天,兩名腿腳極佳的戰士輕裝前進。他們僅僅腰懸佩劍,僅帶上中午的口糧和飲水,便原路返回。 聰明的藍狐按照羅斯人過去冬季狩獵的那套招數,一路上制作明顯標記為,這里就以顯眼的藍色、白色布條捆扎樹枝,以及打上木樁。 遂在第五天的中午,最容易被調動的拿騷武裝村民與一些羅斯駐軍戰士,拼湊出四百余人規模的龐然大物,趕著一批充當畜力的牛和馬,拖拉著一些木車,耗時一天半并在中途就地過夜,這才趕到瓦倫達爾。 僅此隊伍就已經震撼了這些森林居民,神父多爾夫想不到那個把諾曼人約瑟夫藍狐還有這般能力。現在的他無比相信的確會有一千人的大軍劃船而來。 一切盡在藍狐掌握,或曰冥冥之中有著默契。 就在來茵河入海口,駐扎此地的各路北歐好漢在暫無戰事時期,毫不猶豫將各自的長船鋪在入海口處豐饒的漁場。他們全力捕捉鯡魚和鱈魚,大肆熏制魚肉干又大肆取海水熬鹽,先是滿足口腹之欲,其次正是為遠征儲備軍糧。 來自藍狐的新命令居然的要求駐扎此地羅斯精銳逆行去拿騷參與一場保衛戰?! 藍狐居然把打仗的好事兒不告知大家。眾貴族雖有遺憾,也只好看著一千精銳迅速整頓物資向上游進軍。 所以站在他們的立場,大軍才漂到入海口的鹿特斯塔德沒幾天,上游的拿騷就告急,誰都想不到是法蘭克人先動了手。 得令的格倫德和阿斯卡德,他們的軍隊將各種物資裝運到長船,再一個個跳上船,大人與年輕人混編,四十條長船全力行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