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很快,各村推舉的頭人,他們聽從教士的命令,紛紛趕到圣皮埃爾修道院門口。 有關回鄉騎士的說法進一步發酵,多日以來,軍隊的確沒有騷擾村子,一切都契合著教士們的說法——新的安茹騎士們不會在赫米萊市鎮制造混亂。 實際絕大多數村民,他們本就是各個騎士領的民眾,原則上他們必須接受騎士的管理。 哪怕經過了十年間頗為自由的生活,這份自由始終存在于修道院脆弱的庇護下,一旦離開了赫米萊市鎮的范圍,自由的定居者與待宰的肥羊無異。 來自波瓦蒂爾的地方騎士,或是安茹的圖爾駐軍,可以堂而皇之的將沒有領主保護的村民,如同打獵到的野豬、野鹿一般抓走。 被本地騎士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壞事。尤其是自由農民,全家被其他貴族抓走后只能有著做農奴的命運,待在原籍區域生活,給騎士老爺納稅后,剩余的財產總體是較多的,生活不會過于艱難。 他們的頭腦深處始終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想法,幾日的輿論發酵,民眾完全認清現實。 教士們不可能全天候、無差別的保護村民安危,一旦有地方大貴族無視教士的警告,帶兵將赫米萊市鎮包圍,就能將所有村民都能被氣抓走,再運抵其領地集體做農奴。 此事絕非危言聳聽,廣大村民非常擔心波瓦蒂爾伯爵摧毀默契。 因為不遠處的維耶爾城就是顯著的例子。 一批逃到南方的安茹地方村民,都被波瓦蒂爾伯爵抓住做了農奴,一批人干脆安置在維耶爾城處墾荒屯田。他們被監視、被控制,沒有人能從當地駐軍手里逃走。 原籍是某個騎士領的村民,還不如趁著機會各找各的主人,說不定,新的騎士會落實那聽起來如同“人間天國”般的承諾。 由數十個騎士領民眾自發興建的新村莊超過三十個,安茹南方的戰后民眾在獲悉圣皮埃爾修道院的教士們在拼命拯救羔羊,出于自身安全考慮,形形色色的人們想方設法移民過來。 固有的鄉里關系因戰爭崩潰,卻修道院為中心重建。 只要更靠近修道院才更為安全,以至于各村的距離都非常接近,自然每個村的規模也不大,一個村子男女老幼加起來往往只有二三百人規模,其中孩子的比例很高。 村莊間的荒地、森林全都化作農田,為了養活大量人口,新墾荒的農田不斷向周遭區域擴展。沒有人敢于在太遠的區域墾荒,更不敢回到被放棄的村子種植過去的田地。 大量人口集中于此,也是當各村的頭人帶著復雜心態向修道院集中,在他們的身后,又有大量村民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跟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