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陳暮的分析邏輯簡單清晰,句句到位,也很清楚地告訴了他為什么要先南后北的原因,劉備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但他猶豫了片刻,還是問道:“那北方,我們該如何是好?” “就只能暫時采取守勢了。” 陳暮沉吟道:“全方面退出冀州,以平原為構(gòu)建的防御體系固守,不再對冀州鉗制,最少需要三到五萬大軍南下,才能制得住袁術(shù)。而且我們必須開始新一輪的征兵,以應(yīng)對更加嚴(yán)峻的挑戰(zhàn)。” “如果我們不再對冀州產(chǎn)生威脅的話,那公孫伯圭那邊.......” 劉備立即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他只是分不清楚主次,不代表他蠢。冀州戰(zhàn)場主要力量還是來源于青州軍與洛陽軍,這兩股兵力加起來是十四五萬左右,而公孫瓚只有五六萬人馬,三方合作,剛好二十萬大軍,與袁紹二十多萬大軍對峙。 一旦青州這邊開始撤兵,那正面壓力就會來到公孫瓚頭上。公孫瓚退兵回幽州還好說,就怕他性格剛烈,不愿意退兵,到時候和袁紹決一死戰(zhàn),這是劉備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陳暮說道:“此事還得大哥親自去一趟南皮,與伯圭兄陳述厲害,告訴他我們是為了去救孟德允誠文臺,希望他看在當(dāng)年攜手同席的份上,撤兵回幽州。” 老道德綁架了。 按理來說,曹操鮑信孫堅他們死不死關(guān)公孫瓚什么事情? 劉備和公孫瓚好歹還是發(fā)小兼同窗,小時候的好兄弟,有這層關(guān)系公孫瓚才在討董之時一直力挺劉備當(dāng)盟主,而且公孫瓚和劉備本身也有很大的利益牽扯。 公孫瓚為什么能夠起勢? 是因為他與幽州北面的東部鮮卑關(guān)系很好。 漢末時,檀石槐一統(tǒng)鮮卑,給予桓帝靈帝時期造成了很大麻煩。 然而自檀石槐死后,他原本一統(tǒng)的鮮卑各部落開始分裂,鮮卑人的實力大不如前。 東部鮮卑居住于幽州以北,也就是后世的內(nèi)蒙赤峰市一帶,每年冬天一旦出現(xiàn)嚴(yán)寒天氣,牛羊大批凍死,他們就得南下劫掠。 而陳暮為公孫瓚提供了烈酒,青州為他提供了糧食、鹽等生活必需品賣到了北方,鮮卑人將牛羊再賣給他,雙方各取所需,鮮卑人和漢人之間的戰(zhàn)爭,就變得極少。 每年秋冬季節(jié),都有成群的牛羊趕到青州,為青州人帶來大量的肉食。 雖然這屬于雙方互惠互利,肉蛋奶是人急需的蛋白質(zhì)主要來源,多吃肉身體才能強壯。如今青州士兵精銳能夠稱雄于天下,也多虧了公孫瓚。 但不管怎么說,公孫瓚能有今天,也離不開劉備陳暮兄弟的幫助,大家利益相關(guān),可謂糾纏極深。 相比之下,他跟曹操鮑信孫堅的關(guān)系,就非常的淺。 也就是并肩作戰(zhàn)兩年的關(guān)系。 所以陳暮讓劉備以曹操鮑信孫堅他們的性命去勸說公孫瓚,實際上就是道德綁架。 偏偏公孫瓚這個人還吃這一套。 因為他太講義氣了。 只要跟他稱兄道弟,那么哪怕自己利益受損,他也會勉強答應(yīng)。 比如劉備要脫離他去徐州,公孫瓚就送了兵,連趙云也給了他,只是后來趙云的兄長去世,不得已才離開劉備而已。 因此陳暮這一策,可謂十分有針對性,利用的就是公孫瓚性格為人豪氣,江湖老大哥的慷慨俠義風(fēng)范。 要是遇到曹操那種人,這個計策就不管用了,因為他沒有道德,就絕對不會被道德綁架。 漢末還沒有道德綁架這種東西,聽到陳暮的話,劉備也沒覺得什么不對。 畢竟他也是個講義氣的人,當(dāng)年天下五君,大家一起共討董卓,那份情誼還是在的,相信公孫瓚也能理解他的困局。 當(dāng)下,劉備就說道:“好,孟德允誠文臺與我們親如手足,可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敗亡。此戰(zhàn)就由四弟你領(lǐng)軍南下,幫助孟德與文臺將袁術(shù)擊退。” 陳暮搖搖頭道:“不可,此戰(zhàn)必須大哥親至。” “哦?” 劉備納悶道:“為何?” “南方諸多勢力交織,形勢極為復(fù)雜,遠(yuǎn)非北方可比。且此次涉及都是各地諸侯,還要讓二哥領(lǐng)兵南下,唯有大哥的身份,才能將他們統(tǒng)籌在一起。” 陳暮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南方各路諸侯太多,局勢錯綜復(fù)雜,且從青州前線不能調(diào)太多兵,還得從洛陽分一部分兵馬,讓關(guān)羽帶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