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八月二十八日,寒露。 甘陵城內(nèi),秋風蕭瑟,滿城的桂花余香。 漢朝沒有中秋節(jié),三大節(jié)日分別是春節(jié)、寒食節(jié)以及重陽節(jié)。 還差十一天就到了九月九日,城內(nèi)外百姓已經(jīng)開始準備茱萸、豐收祭典以及明年的菊花酒。 菊花酒是在頭一年的重陽節(jié)釀造,然后第二年再取出來飲用,是當時的風俗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佩戴茱萸,慶祝豐收,祭祀祖宗等等活動,漢人對它的重視程度,遠超其它節(jié)日,僅次于春節(jié)。 太守府邸中,袁紹與幾位親近的謀士私下飲宴,菊花香味飄滿了整個廳堂,其中還夾雜著絲絲酒氣。 “來,諸位,飲酒。” 袁紹高舉酒杯,向眾人敬酒。 許攸,審配、耿武、荀諶、辛評、劉惠、李歷等人都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明公,公孫瓚,已然中計也。” 劉惠抹了抹胡須上沾染的酒水,轉(zhuǎn)頭大笑著對袁紹說道:“還有那陳子歸,也已欣然同意罷兵。” “嗯。” 袁紹點點頭:“此緩兵之計,需得聲勢浩大,讓所有人都知道。” “不如本初可一邊上表朝廷,一邊派兵南下。” 許攸眼珠子一轉(zhuǎn),提出計謀。 “派兵南下?” 袁紹皺起眉頭:“難道我還真要去幫袁公路?” “自然不是。” 許攸笑道:“派兵南下,可謂疑兵之計也,既能消除敵人疑慮,又能將他們的注意力轉(zhuǎn)移,此乃淮陰侯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可否詳解?” 袁紹聽到這個計謀,饒有興趣地探出頭看著他。 許攸微微一笑:“本初想想,如今我們與公孫瓚、劉備議和,便是讓他們放松警惕,如果我們也學劉備分兵南下,佯裝成去幫袁術(shù)調(diào)解戰(zhàn)局,他們就會更加深信不疑。” “不錯,現(xiàn)在青州大肆征兵。其實就是在忌憚劉備率軍南下之后,我們的兵馬已經(jīng)超出了公孫瓚與劉備太多。” 審配接過話茬道:“如果我們也裝作分兵,則必然讓青州放松防備。” 許攸是南陽派,審配是冀州派,對于審配幫他說話,許攸倒是一點沒有詫異,因為審配這個人比較正直,很多時候都是對事不對人。 如果你提的意見他覺得好,哪怕你是不同派系他也會贊同,如果你提的意見他覺得不好,哪怕是相同派系他也會反對。 而潁川派的荀諶則一直沒有說話,劉惠則是暗暗點頭,似乎是覺得這個計策也不錯,難得的一次意見統(tǒng)一。 “好,子遠之意,正合我心。” 見大家似乎都覺得這個計策還可以,袁紹狹長的眼中閃爍出絲絲光亮:“公路好歹也是我的“親兄弟”,我怎么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死呢?雖然不能求朝廷寬恕他的罪孽,但也不能看著他走向歧途大家說是吧。” “明公英明。” 眾人紛紛起身行禮。 袁紹坐在席上哈哈大笑起來。 隨著他廢除偽帝,向朝廷上表稱臣,好處很快就顯露了出來,劉備表達了善意,退出清河國,同時洛陽和青州方向的兵馬大幅度減少,往南下征袁術(shù)去了。 但公孫瓚還在堤防著他,同時他也知道,陳暮最近一段日子正大張旗鼓地在青州征兵,是在做什么打算用腳指頭想都知道。 因此哪怕他已經(jīng)上表稱臣,緩和了周圍敵對勢力的矛盾,可該防備還是會防備,不會太放松警惕。 那么該如何才能繼續(xù)讓周圍的敵對勢力相信,他袁紹根本就沒有志在北方呢? 自然是派兵南下。 分出一部分兵馬,一邊向朝廷上奏,說是袁術(shù)反抗朝廷,都是部下蒙蔽,請求朝廷寬恕。一邊打著南下調(diào)解戰(zhàn)爭的名義,派兵馬前往兗州邊境,一副要去南方談判的樣子,表達挽救袁術(shù)的心思。 他當然不能說是去幫助袁術(shù)打劉備,打的旗號應(yīng)該是,袁術(shù)走錯了路,但總歸是袁家人,他袁紹不能看著袁術(shù)死,所以派出兵馬南下協(xié)助袁術(shù)與劉備議和。 一旦袁術(shù)冥頑不靈,一定要與劉備決戰(zhàn),假如落敗的話,至少要保住袁術(shù)一條性命,將他接到北方來。 這樣就會給不同的人產(chǎn)生不同的感覺。 在世人眼里,袁紹還是在乎四世三公的名望,因而盡力挽救袁術(shù),會在世家和豪強眼中博得好感。 而在敵人眼里,袁紹如此興師動眾,顯然更在意南方,并沒有稱霸北方的意圖。 畢竟正常人想來,如果袁紹想趁著劉備兵力銳減的時候出其不意的話,肯定是要集結(jié)軍隊,趁他病要他命,猛攻一場,哪有分兵南下的道理? 但人們一定不會想到,這一切都是袁紹布置的煙霧彈,明著是要派兵南下調(diào)解南方戰(zhàn)局,實際上卻是有別的企圖。 這跟荀攸在官渡之戰(zhàn)對付顏良用的聲東擊西之計,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公,除了分兵南下之外,我認為還應(yīng)該退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