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現在青州前線大將有臧霸、太史慈、黃忠以及徐榮,荀彧荀攸主持大局,總兵力大概在四萬左右。原本應該是六萬人,但劉備帶走了三萬南下,陳暮就調集青州腹地郡兵一萬人北上,又招募了一批人去朝鮮。 朝鮮那一批屬于新兵,先打三韓練練手。但腹地郡兵可都是以前的老兵,戰斗力很強,因此別看前線只有四萬人,可依托有利地形和堅固防線,袁紹二十萬大軍全來都不怕。 高城屬于臧霸的防區,他接到信件之后,立即傳信到平原。 平原縣城,荀彧接到信件,同樣是立刻派人叫來荀攸和閻忠過來議事。 閻忠和太史慈在八月曾經潛入冀州,與黨人會晤,現在早就回來了,一個任職于軍情司,一個為統軍大將,陳暮新調集的一萬郡兵,基本都是為了給徐榮配置。 縣府廳內,由于原來的平原相田豐目前擔任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在豫州戰場,所以現在荀彧擔任平原相,執掌平原軍政。 三人在廳中會晤,等大家都坐好之后,荀彧才看著二人說道:“袁紹果然對公孫瓚動手了?!? “預料之中的事情?!? 閻忠平靜地道:“子歸此次離去,就是在為公孫瓚做善后的事情?!? “為公孫瓚做善后?” 荀攸來得晚,不太明白現在青州戰略,納悶道:“他去那海外的三韓之地,能善什么后?” 荀彧笑道:“幽州是公孫瓚的老巢,如果讓公孫瓚逃回去,袁紹沒那么容易將他殲滅,但幽州也十分復雜,勢力繁多,為了以防萬一,子歸要出奇兵以救援?!? “噢?!? 荀攸就沒多問了,這件事情既然陳暮在操持,那就讓他去處理,現在做重要的是青州的態度,于是沉吟道:“那此次公孫瓚求援,要不要救?” “自然是要救的。” 荀彧毫不猶豫地道:“如果不去救的話,以袁紹的能耐,必然要將公孫瓚覆滅,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整體布局。” “那如何去救?” 荀攸又問。 荀彧就笑道:“子歸在走之前,曾經說過,大方向上由我來制定,具體如何實施,就交予二位,如何去救,怎么出兵,你們說了算?!? 這就是人盡其用,物盡其才。 但凡對三國歷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荀彧屬于戰略人才,適合大方向的掌控。 比如這次決定要不要救公孫瓚這個議題上,就由他來選擇。 而荀攸則屬于戰術人才,具體計劃如何實施,就落到荀攸閻忠頭上。 這不僅是善于發揮他們的長處,同時也是在給荀攸和閻忠二人立功的機會。 畢竟二人名義上都是才投奔青州不久,還寸功未立,不像荀彧那樣,已經在臨淄中央坐鎮數年,早有威望。 如果這次打了一個漂亮的仗,讓公孫瓚成功地從渤海殺出去,并沒有被袁紹殲滅,那他們二人就是大功一件,晉升的時候,自然也會順利得多。 荀攸與閻忠對視一眼,點點頭道:“好?!? “拿輿圖來?!? 荀彧對門外的士兵喊道。 過了片刻,士兵將渤海一帶的輿圖取來。 其實也用不著輿圖。 因為荀攸早年曾經跟隨過劉備,參與過剿滅張純張舉之亂,在渤海制定戰術計劃,圍剿過丘力居,曾數次前往渤??辈斓匦?,比照輿圖,因此對渤海地形極為熟悉。 現在拿地圖,主要是給閻忠看。 三人圍著桌子,閻忠在軍情司任職,能拿到第一手情報,所以馬上分析道:“軍情司今日上午密報,我已經送到了太守府,不知文若看過沒有。” 荀彧說道:“上午處理一些瑣碎公文,還沒來得及看。” “那我就說說?!? 閻忠指著章武道:“袁紹遣顏良為先鋒,直取章武,斷公孫瓚退路?!? 然后又指著浮陽道:“河間的王門不知道為何,打開門戶,放袁紹大軍主力進入河間,高覽為前軍,殺向浮陽?!? 最后指著南皮道:“袁紹主力則直撲南皮,顯然是打算三面包夾,將公孫瓚困死在浮陽。” 三面包夾? 荀攸思索了片刻,淡淡地道:“這是在防備我們青州呀?!? “不錯,公孫瓚的求援信中說過,他現在被困在浮陽,可袁紹主力卻直奔南皮?!? 荀彧接過他的話茬道:“可見這是在防備我們北上求援,明公領大軍南下馳援孫堅,我軍兵力銳減,即便四萬大軍全部出動,也難以撼動袁紹主力。” “所以就必須另辟蹊徑?!? 荀攸沉吟道:“不知是否可以圍魏救趙,進攻魏郡,來緩解公孫瓚那邊的壓力?” 閻忠搖搖頭:“不行,軍情司密報,袁紹此次調動的兵馬只有十余萬,另外近十萬大軍,大部分都集中在魏郡,防備明公主力北上,以及洛陽方向的襲擊?!? 袁紹又不蠢,怎么可能不對青州進行防備。 所以他此次兵馬配置十分恰當,首先以顏良為先鋒,率輕騎三千,精銳士卒七千直奔章武,斷公孫瓚后路。高覽領兵五萬,在浮陽攻打公孫瓚的主力部隊,而他自己,則領兵五萬,加上鞠義一萬,總計六萬大軍,直取南皮。 六萬大軍保持了絕對優勢,一是斷公孫瓚南下投奔青州的道路,二是防止青州北上的道路。即便公孫瓚和青州軍同時南北夾擊,他也能與高覽兵合一處,以總計十一萬大軍的優勢對二者進行打擊。 而另外十多萬大軍,則全部陳兵于魏郡、清河國附近,防止洛陽方向發起進攻。而且劉備現在還在豫州戰場,要北上還得一段時間,足夠袁紹打一個時間差,消滅公孫瓚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