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三國之謀伐》
第(2/3)頁
“不就是三座營寨嗎?圍三闕一,咱們以前不也經常這樣?”
臧霸不解問道。
相比于之前高覽的營寨,袁紹親至之后,不管是安營扎寨,還是人數兵馬,都比之先前要嚴謹和浩大數倍。
一座營寨于城西北角,輻射西門與北門。一座營寨于西南角,輻射西門與南門。
最后一座營寨于城西外,屬于正面進攻的一座營寨。
正所謂“圍師必闕”,三座營寨以犄角之勢,將南北西三門堵住,放開東門口子,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攻城陣型。
圍三闕一在《孫子兵法》中是行兵打仗八大原則之一,極為重要。
除了要留給敵人余地,不能讓敵人抱著必死的決心玉石俱焚以外,最重要的,也是在配合《孫子兵法》中另外一條“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的思想。
比如說,城內有三萬人,而你有十萬人。如果你四面包圍敵人,每面城門放二萬五千人,那么在單面城門上,其實人數是少于敵人的。
古代一座城池不大,一般在數平方公里范圍,然而從一個城門支援到另外一個城門,總歸是需要一定的時間。
因此當你四面包圍敵人,每一面兵力要少于敵人的時候,反倒容易被逐個擊破。
所以古人行軍打仗,攻城略地的時候,一般會選擇一面城門作為主攻,集結大量兵力,來給敵人制造正面壓力。同時另外兩座城門為輔攻,牽制一部分敵人兵力。
最后再放開一座城門,也就是圍三闕一,但并不是真的不管不顧,而是在城外埋伏兵馬,等敵人從被放開的城門出逃時,再忽然殺出來。
這已經屬于非常常規的攻城方式,不僅是封建時期,歷朝歷代,包括我國近代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多有圍師必闕的打法,如長平之戰,麥城之戰,再到近代的三峰山之戰,魯西南戰役,都是如此。
雖然這種打法在野戰之中并不適用,比如劉邦在白登山就被圍的水泄不通,但在圍城作戰中,卻屬于常態,漢末曹操、唐初李世民、宋代岳飛、明代戚繼光等,都將這條法則奉為圭臬。
之所以說這么多,是想表達此次袁紹進攻浮陽之時,所有的排兵布陣,以及安營扎寨的部署,都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
哪怕在歷史上袁術屬于失敗者,但在成為天下第一諸侯之前,依舊保存著他的理智。此時親臨城下,集合麾下謀臣與自己的智慧,彰顯出了自己的實力。
事實上即便是官渡之戰,他的一切布置都沒有任何問題,屬于非常標準的軍事部署。若不是身邊有個高級二五仔許攸帶路,光去烏巢一路上沿途的所有哨卡與游騎,再加上前線各部守軍,就夠曹操喝一壺的。
不過圍三闕一,并不代表就沒有破解之法。因為他們可不止城內這三萬兵力,劉備已經在快馬加鞭趕回來,到時候青州軍主力加上洛陽大軍,一同攻打袁紹,必然可以解浮陽之圍。
然而荀攸卻沒有那么樂觀,他指著北面與南面,說道:“你再好好看看?!?
眾人順著他指的方向看過去。
浮陽城屬于渤海南段的一座城池,地形地貌主要以平原為主,少量丘陵與河流。
戰國時期,此地屬于齊與燕的邊境地帶,雙方時常互相攻伐,導致此地人跡罕至,在后世的黃驊、海興一帶,數百里沒有人煙。
渤海灣一帶,離得最近的城池,就已經是浮陽,離海邊有一百多里地,中間沒有城池,只有一些漁村和鄉亭。
公孫瓚和劉備瓜分渤海之后,前線很多百姓都往更南或者更東的方向遷移,反倒使后世黃驊、海興一帶,慢慢有了一些人氣,有了一些村莊和田園。
而浮陽漸漸荒廢下來,周圍的田地,早已經無人打理,城北有一片小山丘陵,山下布滿了破敗的田舍,雜草叢生,林木森然。
城南也是如此,除了層巒疊嶂的樹木與竹林以外,就只剩下長滿蓬蒿的田土,和城外已經被舍棄的房屋。
城西就更不用多說,那是從北皮城過來的主要官道,道路兩旁原本也有大量的農田,一座小山包,以及一些林木。林木之前就被高覽砍伐一空,小山包也被燒得精光,田園上現在還鋪滿了草木灰。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树县|
祁门县|
灵石县|
多伦县|
信阳市|
且末县|
太原市|
开原市|
徐水县|
饶河县|
张北县|
灵宝市|
封开县|
梨树县|
清丰县|
梅河口市|
新安县|
建阳市|
宜兴市|
右玉县|
关岭|
陆丰市|
滁州市|
全州县|
齐齐哈尔市|
潞城市|
温泉县|
常山县|
北辰区|
应城市|
云和县|
平利县|
桦甸市|
乐安县|
伊宁县|
灌南县|
汨罗市|
施甸县|
衡阳县|
运城市|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