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三國之謀伐》
第(2/3)頁
洛陽軍的斥候早就觀察出敵人大軍總數約有四萬,四萬軍隊的數量和三萬軍隊的數量還是有所區別。但通過肉眼觀察的話,確實很難觀察得出來,只能憑感覺。
陳暮久經沙場,敵人有多少人,粗略看過去,就可以大抵能夠估摸出數量。可是今日一看,總覺得敵人看似很多,然而數量卻不及四萬。
這是什么原因呢?
“我懷疑袁軍應該是藏了一部分兵馬做伏軍,遠處有一片丘陵,伏軍應該在丘陵之后。”
陳暮想了想,說道:“他們在用虛實之計來迷惑我,恐怕是鄴城的逢紀設計,可惜他們的將領實施起來卻不怎么樣,只通過那列陣不及時,就輕易被我洞察出來。”
關羽摸著胡須道:“看來敵人也做了兩手準備。”
“不急,先過河再說。”
陳暮扭過頭,看向身邊的傳令兵。
傳令兵會意,搖動手中的大旗,遠處河岸邊已經讓士兵們列好戰陣的關平、管亥、王丹、管承、張饒等將領便開始率領本部士兵移動。
最先的自然是先鋒大將管亥,他領三千人,于洹水下游方向,離顏良本部營寨約四里之處的淺灘開始渡河。
秋季枯水期,河水水位下降得厲害,有些水道寬闊的地方,因為分流比較嚴重,所以人完全可以邁步過去,最深處也不過是到人的腰部,最淺處僅僅只是漫過腳踝。
既然是下戰書與之決戰,自然是洛陽軍過去。顏良即便再蠢,也不可能應戰之后,就傻乎乎地率領大軍過河,他難道就不怕洛陽軍有埋伏?
不過渡河而擊,對于任何一方來說,都充滿了危險。哪怕洛陽軍士氣如虹,不怕埋伏,也不能就這么鐵頭前往沖。
官渡之戰和淝水之戰其實都是渡河戰爭,但為什么兩方的情況截然不同?
因為曹操是在官渡河南岸結營,官渡河雖然只是一條小河,但泥沙堆積,有大片沖積扇區域,導致袁軍陣型無法擺開,哪怕渡河進攻曹軍營寨,也無法攻破曹軍營寨,最終由于糧草被燒,形成大潰敗之勢。
淝水之戰則完全不同,這不屬于地形方面的因素,而是決策錯誤。苻堅打算半渡而擊,于是讓前線暫時后退,等到晉軍渡河的軍隊過來一半的時候,就派騎兵進攻。
結果他完全沒想到,他下達撤退的命令讓前線以為軍隊已敗,直接讓士兵們一片大亂,讓謝玄渡河突擊成功。
所以縱觀官渡之戰和淝水之戰的渡河戰爭,就不難發現。渡河戰爭當中,地形因素和決策因素,往往是贏得戰爭的關鍵。地形和決策,不管哪一個出現了問題,都會導致戰爭的失利。
洹水陳暮早就研究了許久,他發現離袁軍下游四里處的河灘不僅水淺,而且河岸地形極為開闊,遠處就是一片茫茫的平原,幾乎不可能埋伏伏兵。
若是用騎兵進攻的話倒是可行,只要等到洛陽軍的軍隊過河一半,用騎兵從遠處突然開始發動進攻。
可惜的是冀州騎兵被一戰打垮,顏良手里已經沒有騎兵了。
這也是為什么陳暮敢過河的原因。
管亥過河之后,立即整頓隊伍,原地開始結陣,掩護后面的軍隊繼續過河。
關羽見關平的部隊也開始渡河之后,就對陳暮說道:“四弟,走吧,我們也要準備過河了。”
“嗯。”
陳暮點點頭,與關羽調轉馬頭,下了小山坡,往遠處而去。
從日中初時開始渡河,士兵們一波接著一波,直到日中三刻,也就是中午十二點鐘的時候,只花了約一個小時,兩萬多大軍就已經全部過去。
在列好戰陣之后,大軍開始往西緩慢移動,同時顏良部也在緩慢地往東移動,雙方都在向著彼此靠攏。
洹水北岸,西側是顏良的大軍,東側是關羽大軍。
北面是遼闊的平原地區,除了南面是波流不息的河水以外,整個戰場極為廣闊,雙方前鋒軍隊一字排開,連綿近一里,等抵達一箭之地外后,終于停了下來。
顏良在隊伍最前頭,關羽同樣在隊伍最前頭,二人遙遙相望,場面極為安靜。
陳暮并沒有在這里。
雙方大戰一觸即發,他跑到前線那是找死。
他正在埋伏點,既然是渡河而戰,兩岸的地形他早就已經派人偵查過。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阳春市|
萝北县|
泽州县|
叙永县|
高碑店市|
蒙山县|
类乌齐县|
四子王旗|
法库县|
浙江省|
浠水县|
株洲市|
民县|
项城市|
罗源县|
贵溪市|
双鸭山市|
鄂尔多斯市|
溧阳市|
探索|
太白县|
农安县|
九龙城区|
梁河县|
同江市|
丹凤县|
津市市|
丽水市|
图木舒克市|
合山市|
蛟河市|
个旧市|
兴安县|
含山县|
综艺|
南安市|
曲沃县|
襄垣县|
无锡市|
南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