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三國之謀伐》
第(2/3)頁
得知此時,賈詡思索起來,片刻后說道:“第二路則自魏郡黎陽出發,沿延津、白馬,南下取東郡,威逼濟陰。第三路從潁川河南出發,取陳留,最終將曹軍主力困在濟陰,最好逼迫他們南下逃遁至豫州。”
“哦?這是為何?”
陳暮饒有興趣地問道:“之前廷尉右監說要先取豫州,然后南北夾攻。怎么尚書令的意思,好像是要放棄豫州?”
賈詡沉聲道:“確實應該放棄豫州。”
“為何?”
“很簡單,若是我軍得豫州,就得承受三面進攻。劉表、孫策,都可以把兵馬派到豫州來和我們交戰,到時候就得同時對付三個敵人。”
“你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派兵去豫州,劉表和孫策也可以就近派兵來援是吧。”
陳暮提出疑慮道:“可即便是不去豫州,他們也會來援。”
賈詡笑道:“來援的方式就有很大區別,如果我們占據豫州夾擊曹操,孫策主力在豫章、九江等地,可以就近來援,這樣既不耽誤他取江東,還有可能被他利用孫氏在豫州十余年的經營,有地利之惠。”
“而若是把戰場放在陳留、東郡以及山陽等地,這些地方離荊州和揚州較遠,劉表和孫策的補給線就會拉得極長,不利于他們大規模行軍。同時最重要的就是孫策現在還在攻伐江東,如果離得太遠,對于他盡快奪取江東的計劃就很不利,來援助的力量就會小很多。”
漢朝的交通程度遠比后世差了不知道多少倍,物資運輸往往取就近原則,比如曹操打潼關的時候是利用洛陽作為糧草中轉站,打漢中的時候,糧草輜重來源就是從關中就近獲取,打赤壁之戰的時候是從南陽盆地挖了運河直通荊州。
當時大規模糧草運輸,基本是靠水運。所以我們能夠通過觀察歷史得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那就是所有大規模戰爭的發生,只有兩個情況,一是就近原則,雙方離得近。二是漕運原則,必須挖漕渠。
唯一的意外就是白狼山之戰,但那是一場打得很險的奇襲戰斗。曹軍拋棄大量軍備物資,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翻越燕山山脈,突襲柳城,打了蹋頓一個措手不及才取得了勝利。
可以說,如果蹋頓當時不選擇與曹軍正面決戰,而是立即選擇下令撤兵,跟曹軍利用騎兵優勢打游擊,到最后死的一定是曹操,不會有第二個結果。
歷史上就有失敗案例,如唐軍進攻朝鮮,因補給線太長而失敗。后來遠征西域,還是補給線問題,于怛羅斯之戰大敗而歸。
谷乴
因此補給線對于一支軍隊來說,尤為重要與關鍵。
賈詡的戰術打法就很聰明,他認為戰場應該安排在陳留、東郡以及山陽一帶。
這些地方距離荊州和揚州有數百公里距離,最近的都是山陽到九江,也就是后世山東濟寧市到安徽淮南市,直線距離都有四百公里,實際距離在五百公里以上。
劉表就更遠,如果是按照陳留戰場來算,也就是后世的襄陽到開封,直線距離也是四百多公里。但這是從南陽盆地過來,在南陽盆地被朝廷占據的情況下。如果繞道大別山,得走一千多公里路。
如此長途跋涉,補給線會拉得非常長。朝廷兵馬啥都不用干,把他們的補給線一斷,劉表和孫策就得干瞪眼,因此朝廷可以就近進攻曹操,但劉表和孫策卻離得遠,不可能大規模來援。
陳暮聽到賈詡的建議,十分贊賞,笑道:“不錯,這就是地利。豫州離荊州、揚州都比較近,戰場放在這里,適合劉表孫策來援,戰場放在大河南岸,他們勞師遠征,必然疲憊。”
“善!”
劉備稍微思索,也明白了問題的關鍵,點點頭道:“此策甚妙,就依尚書令所言。”
賈詡連忙說道:“其實這個方法也是在座諸位大臣提醒了臣,臣才想出來的,而且依臣之見,丞相和副相恐怕也早就已經做出了決議。”
陳暮和荀攸對視一眼,相視一笑。
他們確實是這么想的,而且已經打算讓荀彧回來中央坐鎮后方,因為劉備親征,除非陳暮坐鎮洛陽,不然后方需要有人留守統籌全局。
但陳暮自然要和劉備一起親征曹操,因此荀彧就必須回來,荀彧回來的話,冀州那邊就缺少一位統籌各部門的軍師。
荀攸可以去,可洛陽這邊的進攻方式會由河南、潁川兩郡同時進發,兩邊都需要有人進行戰術安排。
劉備跟陳暮從河南進攻陳留,荀攸就得和趙云從潁川進攻,所以荀攸也離不開身。
這次朝會的目的,自然是要物色一位可以擔當大任的戰術軍師。
諸葛亮或許可以勝任,作為陳暮最出色的弟子,他已經有了不錯的底子。奈何年齡太輕,鎮不住冀州那幫老兵油子。
因而得找一位威望比較高,可以勝任的人選。
賈詡自然不行,他年齡是夠,威望不足,那么剩下的就比較簡單。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光泽县|
武义县|
黄浦区|
云南省|
柳林县|
望江县|
江西省|
沛县|
甘洛县|
井冈山市|
内乡县|
曲阜市|
突泉县|
霍山县|
丹阳市|
柏乡县|
龙南县|
海淀区|
沈丘县|
习水县|
溧阳市|
海伦市|
科技|
凭祥市|
东方市|
桃源县|
马龙县|
阳西县|
虞城县|
大兴区|
田东县|
许昌县|
津南区|
南平市|
徐汇区|
江阴市|
普定县|
万全县|
本溪|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