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三國之謀伐》
第(2/3)頁
現在連升四級,品級還在航海司司長之上,待遇優渥,讓他十分滿意,心中感嘆這十多年的努力,總算是沒有白費。
封賞二人之后,劉備便俯身看著他們說道:“聽聞你們從海外帶來無數珍奇之物,朕能否觀之呀。”
薛州與裴潛在來的路上就已經商量過,由裴潛來一一介紹。
因此裴潛立即起身道:“容臣為陛下講解。”
門口的王植揮揮手。
外面廣場上的馬車早已經卸下,宮中侍衛將東西從馬車上取下來,然后由宦官一一裝盤,站在門外排隊。
等王植揮手后,第一個宦官走進來,手上的托盤里擺放著一些褐色果實。
裴潛介紹道:“陛下,這是美洲特產,丞相聽聞它的模樣之后,起名叫落花生,可榨油,也可生吃、或蒸、或蒸、或炸都可,正常漚肥,畝產約四到六石。”
“四到六石?”
劉備高興地撫摸著下頜山羊須,點點頭道:“不錯不錯。”
裴潛見他喜悅,連忙擺擺手,示意下一個,等第二個托盤上來,又指著上面的玉米道:“陛下,此物金黃,丞相起名為玉米,畝產約六到十石。”
“哦?六到十石?”
劉備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說道:“那豈不是畝產千斤?”
裴潛應道:“是的陛下,這是美洲百姓常用食物,在美洲那邊產量比較低,當地人只會隨意灑落種子,看天收成,畝產只有四五石。我們在當地利用糞便草灰漚肥,施肥之后最高能到十石,平均也在八石左右。”
“哈哈哈哈。”
劉備滿意地點點頭,左右看看,對荀彧荀攸楊彪趙溫等人說道:“不枉丞相花費巨額錢財,去海外尋找此等良種呀。有了此物,大漢就少了很多饑民了。”
楊彪笑著拱手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此趟出海,堪比神農嘗百草也,這都是神人之功,皆陛下與丞相之功績也。”
“誒,這皆是丞相高瞻遠矚,朕又無甚么功勞。”
劉備嘴上這么說,表情卻更加高興。
自家四弟有遠見,臉上有光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識人之明嘛。
然而裴潛卻笑著說道:“陛下,這花生與玉米產量雖豐,與另外兩樣東西相比,卻是差了許多。”
“哦?”
劉備驚訝道:“還有東西?”
裴潛指著下一樣東西笑道:“陛下,此物丞相命名為土豆,畝產十二石到二十石之間。”
“十二石到二十石?”
劉備與滿朝大臣都倒吸了一口冷氣。
漢朝一石等于120漢斤,這樣算起來,最高產量二十石,能達到2400漢斤,相當于1000現代公斤。
而當時漢朝的粟和麥,畝產基本維持在兩到四石之間,平均在三石左右。
換算下來的話,即便是按最高產量四石算,也不過是畝產200公斤而已,跟土豆產量相比,差了五倍!
這讓從未見過如此高產作物的漢朝君臣們怎么能不驚訝?
然而這還不止。
裴潛又指著另外一樣東西道:“陛下,此物丞相命名為紅薯,畝產二十到三十石之間。”
“二十......到三十石?”
君臣們傻眼了。
這等產量,簡直是不可想象!
做夢都不敢想象大漢土地上能有這種產量作物。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這些東西的產量已經算是很低的了。
因為后世產量比現在要高很多。
如花生米正常情況下,后世畝產一般在三百到四百公斤左右。
換算成漢朝單位,就是六石到八石之間,也就是750漢斤到1000漢斤。
但那是在后世擁有充足化肥的情況下。
以漢朝的農業水平,就只能靠人工漚肥,增產完全達不到化肥的程度。
而且漢朝的漚肥技術還很落后,要到明清時期,漚肥技術才能達到封建王朝的巔峰。
這種漚肥技術,后世80后90后的農村小孩應該記得。
茅廁建在豬圈里,在茅廁下方挖一個糞池,人和豬產出的糞便排進糞池當中,然后摻入草木灰之類的東西進行發酵。
種糧食的時候,再用一個長柄的勺子從糞池中舀糞水進桶,挑到菜地或者田地里去澆灌。
聽起來惡心,但這確實是后世明清時期,乃至于民國和建國七八十年代的常態,甚至到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紀初,很多偏遠農村依舊保留著這種習慣。
只能說還算幸運的是陳暮倒是知道這種漚肥的方法,畢竟他并不算城里人,老家就在農村,小時候還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過幾年。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阳县|
固始县|
新蔡县|
什邡市|
丹江口市|
淮安市|
隆子县|
鹤峰县|
屏东县|
金乡县|
浑源县|
金沙县|
郧西县|
宝鸡市|
稷山县|
永泰县|
万源市|
高州市|
聂荣县|
峨山|
闽侯县|
东阿县|
湘潭市|
长葛市|
兰考县|
南漳县|
沐川县|
祁阳县|
丰城市|
鱼台县|
庐江县|
当阳市|
象州县|
布拖县|
凌源市|
台北县|
望城县|
阳高县|
甘孜县|
竹溪县|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