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趙括當然也發現了這一點,內心之中感覺到相當的滿意,事實上來說,這也確實是趙括所希望做到的。 如果當官沒有一點敬畏之心的話,那么這個人遲早都是要墮落的。 這一天,趙括所率領的船隊浩浩蕩蕩地抵達了長江。 從文明的角度來說,華夏民族的母親河毫無疑問是黃河,但是呢,黃河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僅僅是一種對華夏文明的孕育,而長江則是代表著華夏文明的發展。 當華夏文明局限于黃河周圍的時候,華夏文明其實還并不算是一個成熟期,而當華夏文明徹底的控制了黃河與長江兩條河流時,這個時候他的鼎盛期才真正到來。 在華夏文明的歷史上,華夏的重心也是從一開始的黃河流域,后來逐漸慢慢的向南遷移,到了長江流域。 所以說對于長江這個地方,大漢國應該是要非常重視的。 趙括站在大船之上,對著身邊的農業部長,呂不韋開口說道:“雖然說大漢國現在內部確實是以商業經濟為主,但是我們永遠要記住,農業才是一個國家能夠賴以生存的根本。 你們農業部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要把這個長江流域的農業給發展壯大起來,讓這里成為另外一個魚米之鄉,明白了嗎?” 按照常理來說,呂不韋以前乃是一個大商人,他最好出任的官職明顯是商業部的部長或者副部長。 但是呢,趙括卻偏偏將呂不韋安排在了農業部長的位置上,明顯也是有他自己的考慮。 像呂不韋這樣的人,將來是可以去出任丞相的,如果當農業的重要性一無所知,那是絕對不行的。 只有把呂不韋放在農業部長這個職位上鍛煉幾年,將來的話就可以考慮看情況,是不是讓呂不韋接班了。 呂不韋當然不明白趙括此刻心中的想法,但是對于趙括的命令,呂不韋還是十分恭敬地答應了下來。 呂不韋十分殷勤的對著趙括說道:“啟稟陛下,隨著這幾年我們大漢國從中原陸續移民到這個江南地帶來,江南這一邊的耕田面積已經擴大了整整一倍之多,而且可預計在10年之內至少還能擴大3~5倍。” 趙括聽到了呂不韋的話之后,也是微微點了點頭,對于現在的江南來說,耕地是絕對充足的,不夠的其實是人口。 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黃河還并沒有泛濫,黃河還并不是那個會因為決堤而對中原民眾造成無限苦難的河,所以說中原的大部分人口依然還是集中在黃河平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原地帶。 至于長江這一代對于現在的人們來說,其實已經是非常遙遠的南蠻之地了,而長江以南的地區,更是可以直接用不毛之地來形容。 不過呢,隨著大漢國的統一之后,對長江等等各大偏遠地帶的宣傳也陸續開展了,這樣下來的話,自然也就會有一部分在家鄉分不到田地,或者說只能分到很少田地的人愿意在官府的動員下前往江南或者是其他地帶。 為了動員人們移民大漢國投入的各種政策也是不少的,假如說一個勞動力要是能在中原領到100畝良田的話,那么他只要愿意搬去江南就可以直接獲得1000畝沒有開墾過的土地。 除此之外大漢國的官府還會對這些移民進行補助,幫助他們修建房屋水井等必要的生活措施,同時還會讓農業部派出官員對他們在當地工作進行指點,以及他們的農具第1年也是全部免費發放的。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這樣的補助措施陸續的進行,將來還會有更多的人口,慢慢的從中原遷移出來,慢慢的擴散到大漢國的每一個角落。 這也正是趙括最為樂見的事情,畢竟一個國家的疆域你打下來確實是很簡單,但是說如果沒有人在上面居住的話,那肯定也是萬萬不行的。 只有讓更多的移民從中原走出來,來到邊疆,來到江南,來到嶺南等等地方,才能夠真正的讓華夏文明從中原內地走出來,走向整個世界。 趙括點了點頭,對著呂不韋說道:“你也是一個干實事的人,朕希望你能夠把這種傳統得保持下去,我們大漢國的官員最不需要的就是浮夸的作風,明白了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對呂不韋的一種警醒。 呂不韋在聽到趙括的話之后,頓時凜然受命,目光閃爍,心中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幾天過后,船隊沿著長江一路東下,終于抵達了會稽郡的首府,蘇州。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