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三九 危難之際(6)-《第一氏族》
第(1/3)頁
到鄆州的時候,正是大雪紛紛的時節。
耿安國沒到過鄆州城,事實上,他這輩子都沒進過州城,第一次踏進這匯聚了四方財富、凡間少見的繁華之處,耿安國無暇去欣賞市井街坊的熱鬧景象。
他只得記得刺史府的大門很高很大,給人濃重的壓迫感,他記得刺史大人的公堂很寬很廣,而是總是人來人往,他記得最清楚的,還是大雪下白茫茫的世界,仿佛一眼望不到盡頭。
這或許是因為他在公堂外一動不動站得太久,從巳時直到日落,不曾挪動過半步,白色的積雪刺痛了眼球、迷亂了視野。
那天他沒能見到刺史大人,當公堂關門的時候,他都沒得到可以入內的命令,在他拉住一名小吏詢問緣由時,對方只是漠然的告訴他,明日再來。
耿安國沉默著離開了刺史府,他心中沒有怨忿,作為一支“劣跡斑斑”的山賊軍,初來乍到,必然會被給下馬威,白站一天不算什么。
只是第二日他再來的時候,依然是在公堂外站了一整日,期間滴水未進。大片的雪花依然在飄飄揚揚,呼呼的風聲不曾停歇,好似人間的疾苦全與它們無關,它們只顧按照自己的意志行走在天地間,不在乎是不是讓人受了苦受了難。
第三日來刺史府,依然沒能見到刺史大人,灰溜溜的回去時,耿安國有些想不通。
張貼在城門的布告上,皇帝號召四方義士勤王,要求各地官府好生接應,按照地方軍標準供給糧秣的詔令,明明寫得一清二楚;
百萬青壯百萬軍、官民同心同德的宣言,明明是那么醒目,為何他因為抵抗外寇入侵到了這里,遭受的卻是這樣的冷落與蔑視?
那場大雪停下的時候,鄆州積雪不止三尺,耿安國終于見到了刺史大人。
在兩句毫無感情的規矩宣讀后,他有了官身,得到了對方的允許,在城外扎了營,梁山軍因此不用再風餐露宿。
然而應給的軍糧卻遲遲沒有運到營中。
義軍就食于當地,也是布告上都公之于眾的條例,可當耿安國去刺史府詢問時,得到的只是鄆州糧秣不足,需要時間征集調派,讓梁山軍等候幾日的冰冷之言,充滿公事公辦、敷衍塞責的意味。
耿安國不懂官場之事,也不可能清楚鄆州到底有沒有糧食,他只知道,隔壁某個防御使的營地中,這幾日一直有運送輜重的馬車驢車不斷進出。
在他實在忍不住,質問刺史府的官員,為什么布告上天子詔書保證的糧秣,就是不能給到他們時,對方依然是板著臉,木偶一樣不屑的回答:
陛下的旨意他們當然會嚴格執行,只不過鄆州有鄆州的情況與難處,得看實際情況處理,梁山軍想要糧秣可以,靜靜等待就是了,可如果耿安國一直來催問,賴著不走,妨礙了刺史府的正常辦差進度,那過錯只能他自己擔。
刺史府官員的每句話都挑不出毛病,可耿安國就是覺得事情不對。
但最終,他也沒甚么辦法,還不能賴著不走,否則對方會說他妨礙刺史府的辦差秩序。
他只能回到營中,每日派人打探。
慶幸的是,在離開梁山時,他們為策萬全,準備了足夠多的糧食,這才不至于餓肚子。
只是每日看著輜重車輛進出那些防御使軍隊的營地,看著鄆州的百姓挎著籃子抱著酒肉,笑容滿面的送給對方,耿安國有一種錯覺,自己好像是后娘養的。
唯一讓耿安國稍微好受的,是其它義軍的情況也跟梁山軍差不多。但這真的值得心情好一些嗎?
如果說軍糧的事情,梁山軍還能靠自己解決,那么春衣戰袍的問題,就不是梁山軍自己可以處理得了,耿安國再有先見之明,也不可能從梁山帶著大批布帛出來。
梁山軍下山是沙場征戰抵御外寇,又不是四處跑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西县|
三江|
温州市|
金湖县|
嫩江县|
富源县|
湛江市|
迁安市|
梧州市|
永和县|
通江县|
宜城市|
龙南县|
措美县|
临清市|
宕昌县|
桂林市|
沧州市|
札达县|
土默特左旗|
涿州市|
始兴县|
敦煌市|
乾安县|
武陟县|
聂荣县|
营口市|
夏津县|
尉氏县|
湖南省|
普安县|
南投市|
台江县|
新密市|
九江市|
民和|
杭锦旗|
平陆县|
富锦市|
海伦市|
尚义县|